一病因
发病率占所有乳房疾病的75%。多见于20~50岁育龄期妇女,约占育龄妇女的40%,尤其在未婚妇女、已婚未生育或生育后未哺乳的妇女更为多见,青春期或绝经后妇女一般不患此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发生紊乱,体内黄体酮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相对增多,使乳腺的导管及乳腺小叶上皮发生随月经来潮而出现的增生和复旧不全。
二临床表现
月经来潮前7~10天开始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疼痛,并可在一侧或两侧乳腺触及硬结或条索状、扁平、颗粒样肿块。月经期后,乳腺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变软、缩小、甚至消失,上述症状和体征为本病的特点。部分病人可有乳头溢液或瘙痒,溢液呈淡黄色或清水样。
三诊断
详细查体,双侧乳腺及腋窝均需仔细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钼靶检查。
超声检查提示BIRADS-3级以上结节,必要时可行空芯针穿刺,除外恶性病变。
四治疗
一般治疗:佩带适合的乳罩,适当调整情绪等。
情绪平和,精神放松,规律生活及工作。
中药治疗:舒肝理气﹑活血化淤及软坚散结等作用,缓解症状。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对疼痛症状较重,慎重应用。常用三苯氧胺,10mg,口服,每日2次,于月经来潮前7~10天服用。
复查:3-6月定期复查。
了解更多:
回复关键词“乳腺癌患者生育”
回复关键词“乳腺癌化疗”
回复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回复关键词“预测乳腺癌复发”
回复关键词“影像分级”
回复关键词“乳腺自查”
回复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回复关键词“男性乳腺癌”
回复关键词“乳腺增生”
回复关键词“乳腺腔镜”
回复关键词“乳房再造”
回复关键词“乳腺癌遗传”
回复关键词“临床试验”
回复关键词“乳腺疾病与饮食”
回复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恢复”
回复关键词“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