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线瑞安客户端杨微微孙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明时节,瑞安人除了踏青、祭祖等活动外,最期待的传统吃食当属清明馍糍,也称棉菜饼。这是马屿、高楼、湖岭一带居民家中必备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多数人家中会亲手制作的吃食。
清明馍糍选用一年中只有清明节前后才有棉菜嫩叶,与粳米、糯米粉混合后调成青色的粉团,再选用最新鲜的时令食材春笋、豆干、咸菜、萝卜干、猪肉、虾皮等自由搭配,炒制后作为馅料。青色的粉团包裹着馅料,垫上柚子叶上锅蒸煮。十几分钟后,一个青色滚圆、表面有着光泽、散发清香的清明馍糍就出炉了。
近日,小编来到一家瑞安小吃店,寻找传统手艺制作的清明馍糍,找回记忆中的滋味。老板应建益尽量完全地还原传统制作手艺,做一笼瑞安口味的清明馍糍。
棉菜是清明馍糍的绝对主角制作清明馍糍,第一主角就是棉菜。棉菜是瑞安话的叫法,学名叫鼠曲草。清明节前后,是棉菜萌生最旺盛的季节。在乡间田野、溪边或者山脚下分布着一种嫩绿的青草,其叶子为长条形如菊叶,一身嫩绿色,全株有白色绒毛,长得较高的棉菜顶部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十分可爱。
“棉菜要摘最嫩的一部分,轻轻一折就断,折断后能看到有棉絮一样的纤维。它能让清明馍糍细滑,提高Q弹度。”应建益介绍,传统手法是将棉菜清洗干净后,用捣臼捣碎,再过滤出汁液。如今的做法比较简单,将清洗干净的棉菜,放入破壁机直接搅碎,越碎越好,做出来的成品会更细腻。
打好的棉菜汁有着浓郁的青草味,将其与糯米粉、粳米粉搅拌成粉团,白色的米粉被青色的棉菜汁染成淡绿色的粉团。接下来,就是等待与馅料的完美组合了。
此外,也有些地方做青色的清明馍糍时,选择艾叶汁,也是能调出同样的颜色。不过,瑞安人习惯选择棉菜这种独特的青草,这与棉菜的生长分布也有一定的关系。
馅料选择时令菜搭配看个人喜好有了棉菜,清明馍糍就完成了一大半,接下来就要炒馅料了。
传统的馅料必备的有猪肉,一般选择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其他的配料根据个人口味来搭配,春笋、豆干、萝卜干、咸菜、香菇,都是不少市民在家中这制作时会选择搭配的馅料。我们此次选择的馅料为五花肉、豆干、咸菜和春笋。
将春笋切成细条,其余配料切成丁。首先,将肉丁下锅翻炒出香味,炒制肥肉表皮焦脆泛黄,即可依次放入春笋、豆干翻炒,添加盐、糖等调味料,喜欢馅料颜色深一些的可以选择添加酱油。
“咸菜最好是用菜油单独炒,最后再和其他馅料搅拌在一起,这样整个馅料就制作完成了。”应建益透露,选择菜油炒是因为猪油炒的咸菜凉了之后,容易结成白色油块,而菜油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待馅料放凉,就可以开始制作清明馍糍了。首先,胚子皮要压得越薄越好,馅儿要塞得满满的。一个皮薄馅多、圆鼓鼓的清明馍糍就有初步的造型了。淡绿色的粉团包裹着饱满的馅料,揉成滚圆的形状,放在柚子叶上。最后,放入蒸笼或蒸锅,蒸十几分钟,油绿如玉的清明馍糍就能出炉了。
做清明馍糍,还有最后一步关键的步骤和材料,即垫着清明馍糍上锅蒸的柚子叶。采摘新鲜的柚子叶,洗净后,放入锅中与清明馍糍一起经过高温蒸煮后,柚子叶淡淡的清香附在清明馍糍上,使得蒸熟后的清明馍糍带有棉菜与柚子叶独有的青草气味,这种气味也是清明时节独有的春天气息。
一口咬下热乎乎的清明馍糍,表皮有混合着粳米和糯米的柔软,清香扑鼻而来,馅料口感咸淡适宜,传统美食的滋味只有亲自尝过才能真正体会。
[小贴士]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饼是浙江、安徽南部、江苏南部、福建福州以北等江南地区的传统小吃,清明节节日食俗。在清明节前,各地城乡家家磨糯米粉做饼,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清明饼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江南人用来祭祀祖先的一种食品,流传至今。
.......................................................
推广合作
新闻爆料
商务联系
小编
广告
杨微微孙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