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气立夏

  立夏是标志夏天开始的日子。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栽插、茶叶采制的大忙季节,有“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等农谚。古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徽州民间有以立夏日的阴晴推测一年丰歉的说法,认为立夏日无雨,天将干旱。

  立夏又称为疰夏日。所谓“疰夏”,就是中医所指的发于夏令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的身体特征。夏天来临,渐热的天气常让人有倦怠之感,所以,徽州民间有吃萱叶馃、鲜蚕豆、青梅、樱桃等各种时鲜果蔬以防疰夏之习。立夏还有称人的习俗。有的悬秤于大树,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有的悬秤于屋梁,是女子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俨然一种闺中游戏。《丰南志》载:“立夏,以秤权人体轻重,藉觇每年体质强弱,亦摄生之意也。”称人体重时,忌说“重”、“肥”等字眼,有骂人为猪之嫌;一般说“壮”、“胖”等。

  

立夏民俗:

立夏称人

立夏称人的习俗传说起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让赵子龙把阿斗送往江东,交给吴国孙夫人(刘备的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还约定来年立夏再称,并将其体重增减情况修书向诸葛亮汇报。后来传入民间,就形成了一大风俗。另一种说法也与阿斗有关。司马昭灭蜀后,又恐蜀汉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并布告天下,以示他没有亏待安乐公,使他年年增加体重。后来民间仿效,由此形成风俗。

吃立夏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觉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系立夏绳

  痉夏是夏日常见的腹胀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穿耳朵

  旧时母亲选择立夏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扎上红头绳的。

出城迎夏

  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据古籍记载,早在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吃立夏羹

  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沱’),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浙江立夏民间时兴早晨吃红枣糯米粥、茶叶蛋,中午吃羹,在米粉糊中掺以豆腐干、蒜苗、猪肉、笋丁等,称“立夏羹”。

吃立夏糊

  闽东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

吃“七家粥”饮“七家茶”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七家粥”与‘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   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可口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过去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   杭州在立夏日最为讲究。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还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橘,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

吃“麦蚕”

  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二谓可免“疰夏”。

吃草莓

  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

吃“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上海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根治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2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