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集
春
日
寻
花
寻了两天高大木本植物的春花,仰着脖子是不是有点吃力?
俯下身来,把视线放低,荒野、路边、田间的野花,也是春日里的一抹亮色。
细密的春雨催发得种子破土而出,春风一吹拂,暖阳一照耀,迫不及待地就开出花朵。
1
阿拉伯婆婆纳
看到这个名字,是不是要怎么断句都弄不灵清了?!
阿拉伯婆婆纳在春日里的郊野,随处可见。
小编猜测,大概是因为阿拉伯商人来往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把这种小小的蓝色花朵,传播到了整片大陆的缘故,所以叫它“阿拉伯”。
花朵星星点点地在缀在绿叶里,挨挨挤挤,甚是热闹。玲珑小巧的花分为4瓣,每片花瓣上还有纤细整齐的深蓝色条纹。
在花瓣的“底座”有少许透亮的花蜜,小时候嘴馋会蘸一点尝尝。爱美的小姑娘,还会拿它来给指甲染色。
2
酢浆草
酢(cù)浆草,又叫酸醋酱。
酢浆草叶子是漂亮的三瓣,每一瓣是一个心形。小花儿也很美,小小的喇叭形,有黄色和红色的。
酢浆草的叶子含有草酸,令其叶子及花朵有一阵酸味,吃些许可以提神,但是若大量摄取,则会变得有毒,影响正常的消化。
一般的酢浆草只得小小的三片叶,不过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会长出第四片叶子,因而被称作“幸运草”。
3
野豌豆
古人称野豌豆为“薇”。国人食用野豌豆类植物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在粮食减产甚至闹饥荒的年代,野豌豆类植物可以作为粮食的替代品。
古诗词里有不少写“薇”的词句。
汉朝张衡的《西京赋》:
草则葴莎菅蒯,薇蕨荔苀。
唐代孟郊的《长安羁旅》: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元代陈高《述怀》:
故土多薇蕨,春江有鲤鲂。
清代使人方文《访姚若侯山中不值留此》:
知君秉性甘薇蕨,暇日相思还杖藜。
《诗经·小雅·采薇》里把野豌豆的美表达得更加细致,尤其一个柔字,脑海里立即浮现暖阳微风中婆娑摇曳的样子。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4
点地梅
点地梅的叶柄很短,叶片也小,看起来是趴在地上,难以将其与其他小草分辨出来。
只能耐心等待它伸出长长的花梗,撑起一把小伞似的花序,开出那略带粉晕的小白花来,是一位娇羞的小美人。
不过等到点地梅遍地开花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了。
更为奇特的是,花朵完成授粉之后,小白花会渐渐显出粉红。
5
泥胡菜
乍一听,这是个奇怪的名字。
泥胡菜的嫩苗和蒲公英有点相似,都是基生叶从莲座处向四方伸出,叶两侧有裂口。
区别在于,蒲公英的叶片翠绿,泥胡菜的叶片的正面灰绿,背面色泽发白,就像上面胡了一层泥一样。
将它命名为“菜”,自然是能吃的。
江浙一带清明节有食用青团的习惯,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
桐乡、德清一带用泥胡菜与发芽的小麦等原料做成的青色团子叫做甜麦圆子,又叫做甜麦塌饼。
每年清明左右都会制作,深受当地人喜爱。
6
牛膝菊
牛膝菊来自一个遥远的美洲。年在云南宁蒗和四川木里采到标本。在此之前,这种植物没有在中国出现过。一株很平常的植物,一寸一寸地一里一里的,以自己的根须丈量地球。
牛膝菊的花朵小得太过低调,零零散散开在路边杂草从中,并不醒目。
花朵像五把白色塑料小叉子镶在黄色的管状花上,有种特殊的超现实萌感;又好像杏仁片插在芒果黑莓上,很有食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