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
春暖花开
而一颗吃货的心
也萌萌哒开花啦~
在踏青扫墓的同时
我大胡建各地又有什么食俗呢?
吃货们看过来!
福州·菠菠粿
福州特制的“菠菠果”,是用菠菠菜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莆田·清明龟
“清明龟”是莆仙一带最具特色的节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然后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做成龟状,放入蒸笼蒸熟。古人说龟与凤、龙、麟合称四灵,故“清明龟”寓有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漳州、泉州·润饼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漳州等地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作皆简单。
泉州·麦馅粿
麦馅粿是泉州小吃,只有在清明节才能吃到,清明时节恰逢小麦、甘蔗收割完成,这为制作“麦馅粿”提供了天然的原料。相传,旧时劳动人民因生活拮据,只能将麦粉与蔗糖混合揉团蒸煮,以此作为祭品,久而久之,成了泉州清明节的一样传统食物。
客家·清明粄
永定有句俗话说:没吃过“清明粄”,便不算过清明节。做清明粄的原材料是一种叫苎叶的野生植物,这叶子是绿面白背的,用它做出来的点心,吃起来有种特别的香味,多吃也不觉得饱腻。连城的“清明桃”也有些类似。皮是米浆做的,里面加了鼠曲草或艾叶的汁,因此是绿色的,里面包着笋、香菇和肉,或是芋头和虾米。
客家·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三明泰宁·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特色小吃,清明节前,农村家家户户动手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暖菇包刚出锅的最好吃,白里透绿,油软滑润,清香扑鼻,诱人嘴馋。如果呷一口醇香爽口的泰宁米酒,吃一个味道鲜美的暖菇包,哪更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虽然现在泰宁全年都能吃到暖菇包,但这时节的味道最鲜美。
畲族·乌稔饭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乌稔饭”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邵武·包糍
包糍状似水饺,包馅所用之皮不是面粉,而是大米和水曲草混制而成。包糍是邵武农村的一种传统小吃,不仅味美,色如碧玉,而且还是一道药膳,一口下去满嘴生香。
龙岩·艾糍
每到清明节,龙岩的客家人会采摘艾草,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武夷山·鼠曲粿
鼠曲粿,是武夷山人精工细作而成的绝妙点心。在清明前,采摘鲜嫩的鼠曲草捣烂,取用草汁和入米浆,蒸熟,包上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馅,做成绿色的大饺子。农村还有不包馅做成砖块大小的粿。
宁德福鼎·墓饼
在福鼎,扫墓活动结束,也意味着派发“墓饼”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奔跑着到各家墓地等着派发“墓饼”,每个孩子手里都能拿到两三块“墓饼”。讨“墓饼”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老人家说,谁家的墓地上人来得越多就越好,是个好兆头,代表兴旺和繁荣。
看了那么多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规律呢?
各地的清明节食俗虽然形状不同、佐料各异
但里面都放了让食物变绿的草药
——鼠曲草、苎叶和艾叶
除了让事物变绿之外
它们都是传统中草药
艾草对呼吸系统疾病有防治作用
鼠曲草有降血压、祛风湿、止咳平喘等功用
这么健康又好吃的清明小食
吃货们赶快get起来吧!
看漳州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