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清洁明亮之意。意谓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这是一个祭奠先人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适合外出旅游的一段时光古人所说的“踏青”也大致就是指的这段时光。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时有一次饿倒,大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肉烤给重耳吃。历尽艰辛后,晋文公封赏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独忘了介子推。待人提起,晋文公内心十分不安,派人去请,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寻山无果,听进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逃出来。火灭上山,赫然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竟抱树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前往柳树处祭奠介子推,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晋文公便把这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清明食谱1青团子
在清明节左右,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什么是青团子?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便可以。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再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就可以了。
2清明果
清明前浙江各地家家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清明果馅料丰富,豆腐干和着韭菜、熏肥肠拌芥菜末等。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区有些差异。南区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区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4馓子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清明习俗祭拜与扫墓
祭拜,有的给先人叩头行礼;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到了当代中国社会墓葬已大多改为方形小石室的公墓。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蹴鞠
蹴鞠(cùjū),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至今我们叫足球。
放风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属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时节。悼念之后当仰起头迈向未来,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们在寒食之时,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几枝柳,看它日后成荫。而且在寒食之时,偶尔会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烧掉了;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
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一些小朋友愿意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这个游戏就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