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知多少立夏

北京湿疹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8839620.html
气候变化

立夏是一个万物并秀、充满生机的节气,草木生长至此而愈加葱郁、繁盛。全国各地气温大幅度升高,但是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温差波动也较大,易出现“麦秀寒”天气。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夏开始,但是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阴浓夏日长”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或暮春时节。

农事活动

立夏的气温和降水都比较适宜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田间劳作也日益繁忙。农谚有“立夏前后种地瓜”“立夏种稻点芝麻”“立夏芝麻小满谷”“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等,此时许多作物都要播种,农民手忙脚乱忙都忙不过来,甚至是“立夏乱种田”。

古时民间常以立夏日的阴晴测收成,认为立夏有雨则预示庄稼长势良好。民谚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无雨,碓头无米”“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之说。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上半年的收成皆由此时的生长状况而定,故有“立夏看夏”之说。

●灌溉、防灾

灌溉、防灾。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天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干热风又称“火南风”或“火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小麦扬花灌浆时若刮干热风,往往使小麦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因此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防寒、追肥

防寒、追肥。立夏后是早稻插秧的关键时期,此时若遇到低温天气,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

●防湿、除害

防湿、除害。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

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爆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除草

除草。立夏时期还要抓紧田间除草。气候适宜,杂草生长得也快,所谓“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因此要“立夏三朝遍地锄”。多锄地既可以除去杂草,又能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对农作物良好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习俗●斗蛋俗语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又称“苦夏”,是夏日常见的腹胀厌食、乏力倦怠、眩晕心烦的症状,小孩和体质虚弱者尤易疰夏。此时民间每家中午都会煮鸡蛋,而且这些鸡蛋一定要完好无损,不能有瑕疵。他们会把煮熟的鸡蛋用冷水泡上一段时间,然后放进事先准备好的丝网袋里面,把这个袋子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进行斗蛋游戏,就不会疰夏。斗蛋是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进行的娱乐游戏,鸡蛋的尖端为头,圆端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这样一个个进行比试,只要蛋破就是输者,蛋头胜者为第一,蛋尾胜者为第二。●称人古时立夏日还有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条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体重。掌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对所称的人讲着祝福长寿、结良缘、考取功名等吉利话。民间相传立夏称人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归顺蜀国之后遵从诸葛亮的临终嘱托,每年去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正好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成俗。即使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孟获仍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以验证阿斗是否被亏待,并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称人为阿斗带来了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迎夏立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早在西周时,立夏日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并举行祭祀神农炎帝、火神祝融的仪式。《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可见,“迎夏”自古以来就是祈求丰收、劝勉农耕的一国之盛事。迎夏时君臣一律着朱色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祈求丰收、国祚安康。汉承此俗,至宋代仪礼更繁。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当时颁冰还有献牲祭祀的仪式。明清颁冰在立夏暑伏时节,清代按官阶发给冰票,凭票领取。清代立夏日风俗内容愈丰,其中有祭神、尝新、馈赠、称人、烹新茶等。●住夏在安徽、江苏的一些地区,旧时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立夏日必须回娘家,称“住夏”。在安徽和州,女儿要一直住到五月初四,端午日才返回婆家。●拜秧节拜秧节又叫插秧节,是我国壮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立夏前后的四月初八。当天壮族人民每家每户杀鸡到田头祭拜秧苗,以祈求禾秧茁壮成长。●见新自明代流传至今的立夏日见新的习俗,在各地也有所不同。见新,亦即“荐新”,人们把新鲜的时令果蔬祭献给祖先和神明,也有普通人的“尝新”习俗,顾禄《清嘉录》载苏州风俗:“立夏日,家设樱桃、香梅、元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南京的立夏“三新”则是樱桃、青梅和鲥鱼。在无锡,民间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又分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等。●忌坐门槛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夏多倦病也。”说是如果这天坐门槛或是白天睡觉,夏天里会疲倦多病。●食鸡蛋、全笋、豌豆在某些地方,立夏日中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拄”意支撑),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成对,是希望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吃粥、喝茶旧时立夏日,乡间有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的“五色饭”,后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为“立夏饭”。湖南长沙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称“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浙东农村立夏要吃“七家粥”,喝“七家茶”。“七家粥”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饮食养生

中医讲求“春夏养阳”,认为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所以心为阳脏,主阳气。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应顺之,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宜清淡、少油腻

立夏时节饮食应该以清淡爽口为主。天气逐渐转热对

人体造成的不适,更应该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粥、汤等易于消化的稀食,适当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低脂低盐、多维生素

立夏时节应注意养心,此时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膳食调养中,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清淡为主。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10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