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建议阅读时间11分钟
1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淮南子·天文训》
最初,清明是一个节气,然后才成为节日。
《吕氏春秋》中描述了”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风翏)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东南熏风“亦称”清明风“(那时还没有节气“清明”,二十四节气也只有浓缩的八个。西汉以后,二十四节气家族才正式形成)。
又因每年祭祖的寒食节与清明节临近,久而久之,清明与祭祖二者悄悄画上了等号。
“清明”,意为天清地明。
春分之时日夜均等,阴阳平衡。
春分过后清明未至,阳气腾腾升展,此时最适宜万物生长。
清明前后是重要的农忙时节之一,国际植树节也在此期间
到了清明,阳气升腾到刚刚好的状态,少阳之气充斥天地间,是一年间最为洁净清爽、富有生机的时候。
清明过后,万物开始繁盛,少阳之气逐渐转变为旺盛的太阳之气,天地间便少了一份清润。
2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除了祭祖,清明时节最离不开踏青。
踏青的习俗,主要是为了升举阳气。
一是适逢寒食节禁食热食,脾胃阳气容易受到抑制。
二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勃勃生长之时,我们亦应随之而动,使身体更为强健。
趁着春光大好,赶紧动起来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季本该多运动,让冬季敛藏的阳气透发出来,有利于人体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如果春季阳气升发不当,到夏季必然生病,“一年之计在于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养肝。春季肝当令(此处的“肝”指能量层面的五脏系统之肝系统),肝主调达,肝阳不足或肝阳过亢都会导致身体的失衡,适当的运动有助肝系统双向调节——于弱者助长肝阳,于强者平衡多余能量。
如何才算“适当”的运动?
第二点中提到的”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就是最佳答案。轻松自在的有氧运动,有一定的运动量,又不致非常疲劳。所以出游踏青常安排在春天是非常合理的。
3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
接下来,我们谈谈清明的饮食。
清明的饮食自然离不开寒食,但这个习俗,是为了表示对先人的敬重以及更换新火的传统,与养生关联不大。(有兴趣者欢迎查看文末的注释2)
除了寒食的习俗,青团、艾粿、馓子、清明饭是最常见且分布最广的传统美食。
除了馓子,清明美食基本离不开这几种当季野菜——艾蒿、绵菜、雀麦草。
青团
青团多用艾叶或雀麦草榨汁和入糯米粉制成。艾蒿温中散寒、祛湿止痒,配合糯米同用,有补益肝脾、祛湿和中的功效。而清心败火的雀麦草与糯米同用,有健脾疏肝的功效。
艾粿亦称“艾粄”,虽然其貌不扬,但有很多粉丝哦
艾粿多用艾叶或绵菜制成。绵菜又称鼠曲草、田艾,功效与艾叶相近,同样能温中化痰,祛湿散寒。
春意浓浓的清明饭
清明饭又称“药饭”,各地有不同的配方,但大同小异。均采各种新鲜的野菜药草如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荠菜、枸杞叶、鸡屎藤、使君子等加入糯米饭中制作而成,有健脾疏肝、清热祛湿的功效。
红遍大江南北的馓子
馓子,健脾益气,能对治寒食节中脾胃阳气受到抑制的问题。
除此以外,这段时期适宜多食用清爽、利湿、温化的食物(例如香椿、荠菜、芹菜等),滋补、厚味的食物则不宜多食。
自古流传下来的时令饮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用当令食材制作顺应天时的食物,不时不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养生方式。
4清明前后的七天内,都属于清明节气范围。
在此期间,莫负春光!趁着假期,走出家门,到氧气充足的地方好好呼吸一年中最清新的空气吧。
注释
1、“被”,通披。
2、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年)。
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by百度百科
本文作者:普兰
图片来源网络
乐觉生
乐于觉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