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处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精神两大内涵,踏青郊游与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生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春深处,柳梢青,清明悲痛的情愫更甚往常。为倡导绿色清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亲亲古小开展了“百年风雨路,清明祭英烈”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分三个篇章《清明·情》、《清明·祭》、《清明·食》进行。
“清明·情”
《广闻知天下·清明》课,带领同学们穿越古今,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习俗,听到了介子推的感人故事,品味诗中清明。
“清明·祭”
清明节的扫墓文化,倡导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理念与感恩情结。4月2日上午,队旗招展,红领巾飘扬。迎着拂面而来的微风,古墩路小学师生代表步行来到了绿荫葱葱,景色怡人的勾庄公园,瞻仰西镇农民暴动旧址纪念碑,悼念革命先烈。沉痛的哀乐响起,全体师生集体默哀三分钟。同学们聆听了万年桥社区党员对当时反动派武装残酷镇压、杀害革命先烈史实的控诉,心中不由想起了这些为祖国和人民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烈,为他们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在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宣誓:缅怀先烈,学习英雄;继承遗志,发扬传统;不怕困难,勤奋学习;振兴中华,再创辉煌。
年4月4日,上午10时,国旗半垂,警笛长鸣,山河呜咽,举国同悲。亲亲古小的同学们穿着校服,佩戴红领巾,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和全国人民一起垂首肃立,默哀3分钟,用最深切的缅怀寄以最诚挚的告慰——烈士不朽,逝者安息。
默哀,致敬英烈!“清明·食”
清明节,吃青团,《周礼》上记载,两千多年的周朝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们熄炊,“寒食三日”。因为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所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用来充饥。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青团的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为团,色如碧玉。青团的美味,就像春天一样美好又短瞬即逝。
班队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和面、揉面、学做青团。
在家里,同学们走进远山近水、田园村落,采摘艾草和鼠曲草,跟着家人学做青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万物勃发,桃红柳绿、满眼画意。古人逢清明,多好出游。同学们不妨循着满眼春色,去踏春郊游,舒活一下筋骨。放飞一只风筝,放飞心情;植一棵小树,栽一个绿色的愿望……
撰稿:董建晓张伟明
摄影:各班主任
编辑:李倩倩朱蒙静
审核:张立平
仁爱
求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