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团的春天是不完整的

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www.tlmymy.com/

清明·专栏

清明前后,雨水落在艾蒿叶子上。

是这时节田埂上常见的景象,也是艾草最为鲜嫩的时候。

江南人取嫩艾蒸熟,拌进糯米粉,再包裹进豆沙馅,便做成了清明与寒食节时的传统点心。

如果只能选一样食物代表春天,那必须是青团。

-01-

青团,背后的故事

#介子推

青团是与一个节气——寒食联系在一起的。

那天不能吃热的东西,主要是用来怀念一个叫介子推的贤臣。

相传春秋战国时,晋国贵族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以火烧绵山,意欲请他出仕。

介子推不言禄,遂被烧死山中,文公至为惋惜。

那天恰好是清明节,后人为纪念他,就以青汁和粉为团祭祀,并以青团祭祖先。

#金兰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

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金兰从小骄横懒惰,还打骂母亲。

但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兰在野地里无意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上前去。

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

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

故事还说,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

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后世称之为上坟。

#太平军

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

江苏有位农民正忙着在自家地里耕田,忽听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来。

抬头看时,只见清军队在追赶穿一身太平军服装的军官。

这农民急中生智,上前帮军官脱下军服,让他把身子往水田里一蹲,变成浑身泥浆后站起来。

一手扶犁,一手挥鞭,耕起地来。

清兵追来,看到的是打着赤膊、满腿泥浆的农民在耕地,不像太平军军官。

然而狡猾的清兵又一想,前面是湖泊,不可能从湖上插翅逃走,就在附近添兵设岗,四处查寻。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军官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

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军官待四周无人时,一边犁地一边吃起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

等到天黑后,他便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

原来,他是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将军陈太平。

李秀成见他平安回来,喜出望外。

为纪念那救命的青团,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此后,太平军打到哪儿,吃青团的习俗便流传到哪儿。

#左右滑动

还有一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地人迁往南方时,由于水土不服,痢疾频发。

因此含有可以调理身体的艾叶的青团,因为自身富含的药用价值而受到推崇。

也有说是因为寒食节不可生火,只能吃冷食充饥,以糯米为主的青团便成了寒食节餐桌上的常客。

当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祭祀先祖的贡品。

关于青团的来历,是众说纷纭,我们就不做深究,大家当故事看看。

毕竟,好吃才是硬道理。

-02-

青团,与清明的渊源

青团虽有“清明团子”、“清明粿”之名。

但最初的时候,清明只是廿四节气中一个普通节气,与青团并无瓜葛。

与青团有关系的,是一个叫做寒食节的节日。寒食节大约在清明前一两日,古时每年此时,都会有一个隆重的“改火”仪式。

简单来讲,即在寒食节前,将“旧火”熄灭,清明时再点燃“新火”。

新旧交替之间,有几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团就这样出现了。

并且这个时节制作青团的艾蒿,鼠曲草正嫩,过了这个季节长老了就不好吃了。

这也是为什么青团是江南地区的特色时令小吃。

时至今日,它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一代人眼中的“春日灵魂美食”。

-03-

青团,可不止一种

当春回大地、临近清明时。

南方地区的人们,便摘来新长的艾草或鼠麴(qū)草等,捣汁加入糯米粉做皮。

依不同地域、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馅,做成不同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青团。

那么,到底哪里的青团最好吃?

华南地区

想要在两广美食界搏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于是华南的青团改头换面、隐姓埋名,化身为“艾粑”和“艾粄”。

艾粑,是广西版的青团。

清明前后,采艾草回家放入锅中加碱煮得青黝黝的。煮艾草,是制作艾粑的一个关键步骤。

煮的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长则太过,短则不够,煮到艾草用手轻轻一捏就能断掉才算合格。

而且,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盖锅盖,否则艾草会发黄,做出来的可能是“黄绿团”而不是青团了。

艾粄,是广东版的青团。

粄,是客家话里对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

客家人原是古时中原地区的汉人,他们较好地保持了古老的习俗。

在清明节前后,会做多种粄,名之“清明粄”,艾粄只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

客家人做粄,一般会将其压为扁形,口味以甜为主。

西南地区

到了西南地区,青团就变得有点“狠起来连自己都怕”了。

比如,成都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糯米粉换成面粉,裹上艾草,做成艾蒿馍馍。

还要用竹签穿起来,炸着吃,喜欢吃辣的,可以往上面撒辣椒面。

艾蒿馍馍,是四川人对面食“最后的倔强“。

四川隔壁,贵州人也吃青团,当地叫做清明粑。

贵州清明粑,并非以清明节气、节日而名,而是以其制作原料清明菜而名。

早先的时候,清明粑有做成月牙形的,现在形式多种多样,馅料也变得纷芜繁杂。

这种由清明菜制作的清明粑,并不为贵州所独有,湖南西部地区,因为与贵州接壤,在古代时曾与黔东南同属于五溪地区,故而也有贵州同款清明粿。

幸亏诗仙李白痴心美酒而非美食,否则当年“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定会让王昌龄快递几个清明粿尝尝。

江南地区

实际上,青团真正被叫做“青团”,基本是在上海和宁波一带。

位于这两地之间的杭州,则称之为清明团子。

再往浙江南部,绍兴对于青团,似乎格外喜爱,也给它起了更多的名字:青青裹、青圆子、青麻糍等。

台州西南部,善作生意的温州人,大概是对金银饼情有独钟,青团于是化身“清明饼”。

只有在江苏宜兴、江西上饶这些典型的江南地区,青团才被赋予了一些诗意,分别叫做青团子、清明果。

精致的江南人,为啥要给青团起这么多名字?答案就藏在不同区域青团的做法里。

在浙江,各地区的青团,有很强的地域特性:

温州人蒸青团,会在下面垫柚子叶;台州人做青团,会留一个小尾巴;

衢州人做青团,会包咸菜、笋丁甚至辣椒,还有部分地区,将青团做成饺子状,谓之“清明饺”……

年,上海老字号杏花楼,以一款咸蛋黄肉松馅儿的青团,诱得上海市民疯狂打call。

心甘情愿为它排队6小时,一时风头无二,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这些年,上海还陆续推出鸡丝培根、奶香紫薯肉松、草莓酸奶、奶黄椰蓉等馅儿的青团。

但不论哪种口味,青团背后对祖先缅怀,对传统文化坚守则历久弥新,始终如一。

最后,贴个李子柒的青团制作视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7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