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立夏习俗
□朱耀儒
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立夏这个节气,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对待,称作“立夏节”。在民间,有着许多源远流长的传统立夏习俗。
吃蛋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具特色,最典型的就是要吃“立夏蛋”。立夏的前一天,很多人家就开始煮“立夏蛋”。一般是用茶叶或胡桃壳和鸡蛋一起煮,鸡蛋壳的颜色慢慢变红之后,就算煮好了。煮好的鸡蛋要趁热吃,倒上好酒,撒些细盐,酒香茶香蛋香,沁人心脾。在古人的心目中,只要立夏吃了蛋,就不会生那种热天难以治愈的病了。可见,立夏日吃蛋是祈祷夏日平安,表达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愿望。
吃光饼福建闽东地区有立夏吃“光饼”的习俗。“光饼”是面粉加少许食盐烘烤而成的一种饼。福安、周宁等地的人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食之,蕉城、福鼎等地的人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夹上炒熟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食之。
吃七家粥在浙江农村,立夏日有吃“七家粥”的习俗,这种粥也叫“七家茶”。这里所说的“七家”并非实指“七个家庭”,而是指多家。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
吃乌米饭江南农村立夏必吃乌米饭。这种米饭是将糯米浸入乌树叶烧制而成的,看起来又黑又糙,但吃起来却清香可口,意味深长,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孙膑受庞涓迫害入狱后,一位好心的老狱卒用乌树叶浸拌糥米,煮成饭后捏成小团子,形状、颜色跟猪粪相似。孙膑在狱中披头散发,大吃这种“猪粪”。庞涓以为孙膑真的疯了,便放松了对他的看管,老狱卒趁机救出了孙膑。孙膑非常感激那位老狱卒,每到立夏,就要吃一顿乌米饭。人们钦佩孙膑的气节和才华,也在立夏时做乌米饭吃,此风俗便逐渐形成了。
吃面食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食用面食的习俗。北方多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拔节时期,为了祈求小麦丰收,北方人普遍制作面食。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花样众多,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又分甜、咸两种,甜面饼多加砂糖,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春卷是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肉丝等,再用面粉和蛋清粘住封口,放入油锅炸到微黄即可,趁热食用。
忌坐门槛在安徽、江苏一带,有立夏忌坐门槛的习俗。据道光十年《太湖县志》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槛,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上世纪30年代《宁国县志》也记载:“俗传立夏坐门槛,则一年精神不振。”
吃汤丸在湖南长沙,立夏有吃汤丸的习俗。人们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汤丸食之,谓之曰“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思是吃了这种羹,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厌祟避蛇云、贵一带,立夏时非常重视厌祟避蛇。据清乾隆元年的《云南通志》记载,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就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生态平衡了,人自然就会平安无事了。
穿牛鼻儿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只要拉着牛鼻子,再犟的牛也会乖乖跟你走。过去的农人,基本上是和牛相依为伴的,在广袤的平原大地上,流行着立夏穿牛鼻儿的习俗。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天上有一头神牛,脾气特别犟,经常在天宫乱跑乱撞,甚至到处撒尿,众仙没有办法,就上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下旨给它的鼻子眼里穿孔,再戴上铁环,赶下天界,到人间帮助农人耕田种地。这一天,恰逢人间的立夏日,因此就有了立夏给牛穿鼻儿的习俗。最常见的是用一条粗麻绳套在牛的脖子上,再用一块黑布把牛的眼睛罩起来,牛看不到人们要干什么,便会安定下来。
舌尖上的立夏
□江初昕
印象中,立夏是个吃的节日。进入夏天,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蔬纷纷上市。民间有歌谣唱道,“青梅夏饼与樱桃,腊肉江鱼乌米糕。苋菜海蛳咸鸭蛋,烧鹅蚕豆酒酿糟。”歌谣里提到的都是有关立夏“尝新”的吃食,时令的新鲜蔬菜水果接踵登场,舌尖上的立夏也就此蔓延开来。
立夏时节,地里的鲜蚕豆成熟了,把它从豆荚中剥出来,可做火腿炒蚕豆,鲜嫩的蚕豆搭配上等火腿,简直就是绝配!下锅前先将火腿煸炒出味,再下蚕豆,旺火速炒,稍加鸡汤收一下汁,出锅了,鲜香扑鼻!看——火腿鲜红,口感软糯,味道醇厚;蚕豆碧绿脆嫩,佐酒下饭均不失为一款美味佳肴。宋朝林洪在《山家清供》卷上“元修菜”中记载了苏东坡烹饪蚕豆的方法:“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清袁枚《随园食单》中也有“新蚕豆”的制作之法:“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初夏,正是螺蛳丰满、肥美的时候,因为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螺肉最肥嫩鲜美,此时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节,民间有“初夏螺,抵只鹅”的说法。一般,人们把河里摸来的螺蛳先养在水桶里,淋上几滴菜油。待螺蛳将腹中的脏东西吐干净之后,剪掉它的尖尾,就可以烹炒了。炒螺蛳时,火一定要猛,锅一定得热,佐以蒜瓣、辣椒丝、姜末爆炒,喷料酒去腥,加糖、酱油提味,后加宽汤,汤沸即可出锅。特别说明,出锅前,如果放上几片薄荷,风味更加独特。螺蛳也可清炒,只需把活螺投入沸水中一捞即起,然后用牙签挑出肉来备用。洗一把时鲜韭菜,旺火热油,先把螺肉爆香,喷入黄酒,炒几下起锅;再起一个油锅炒韭菜,倒入螺肉,滴一匙酱油即可,韭菜炒螺蛳,美味下饭。其特点是荤素搭配,无嘬螺蛳的麻烦,汤汁也鲜美异常。
至于时令新鲜水果,最先上市的恐怕就是清新欲滴的樱桃了。“一树樱桃带雨红”,小小的樱桃从树上采摘下来,捧在手心里,香甜的气息立刻溢开。轻轻一咬,满口清甜的汁液,唇齿生香;立夏过后,枇杷由青变黄渐渐地成熟了,那一串串龙眼大小的果实就隐藏在墨绿色宽大的叶片里。枇杷不仅味美,更具滋阴养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这个繁茂灵秀的季节,不仅是多情诗人眼中一首浓墨重彩的诗歌,更是寻常百姓舌尖上丰富多样的味道。
立夏到
□孙凤山
立夏这一节气内涵丰富,诗情画意,仅由立夏而衍生出的农谚、俚语、俗话和传说,粗略统计,就有多个。查阅唐诗宋词元曲明赋,关于立夏作品的数量与立春也有一拼。此外,立夏承接春天,开启夏天,谁能说立夏不是最美的“差事”?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正式告别春天,启动夏天时光。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的一个开端。此时,鲜花一如既往地摇曳茂盛,鸟儿始终如一地飞翔欢欣,雨儿时不时地拽来雷声,唯有庄稼像听到号令一样,齐刷刷地做“引体向上”,果树也立下不断壮大果实的“军令状”。“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谁不钟情如此美妙的时节呢?斗蛋游戏、尝新等风俗活动,还有嫩蚕豆、立夏饭、立夏蛋等那么多的风俗美味,都喻示曼妙有趣的夏天到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在立夏时节已经直立长大了。此时,油菜等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而夏收作物则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农谚有“立夏看夏”“立夏种半田”之说。从立夏开始,就是一年劳作的加速期,唯有加速方能冲刺,唯有拼搏才有成功。故有农谚云: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其实,立夏的夏来得并不匆忙。谷雨带着一身的芳香和滋润刚走,人们就迎来了娇艳欲滴的初夏,姹紫嫣红的大地欣欣然充满了生机。这个时节,谁都能准确地诠释什么是旺盛的生命力。早晨,小鱼跃出水面,打破的是一汪清新;傍晚,小鸟划开麦浪,衔走的是一片片青色。小麦像是兄长,与油菜妹妹并肩生长在平原丘陵。在这个时节,所有的生命都在为五月歌唱,五月是鲜活的。明人《莲生八戕》中便有这样的表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别小看立夏,她能够调动千万个奔跑的动词,向盛夏进发。
立夏趣说
□李广荣
传说掌管夏季的天神是祝融。《山海经》上说他:“兽身人面,乘二龙。”祝融曾经打败过共工,杀死了治水不力的鲧。可见他的确神通广大。每年阳历五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古时,每年立夏,天子都要去祭祀祝融,期望他能保佑整个夏季的平安。因为祝融是火神,所以前去祭祀的人们,要乘红车、骑赤马、穿朱衣,甚至腰间挂的玉都要是红色。
回到朝廷后,天子对三公九卿、文武大臣进行赏赐。其中最令人心仪的礼品便是冰块。掌管冰政的凌官,早已让人打开地窖,取出冬天储藏的冰块,用刀斧切成小块,由天子亲自赐给大臣。
大臣们散朝回家,远远就听到大街上传来“磕磕”之声。街角处,摆放着一只大木桶,木桶上面竖放着一支铜制的月牙幌子,表明桶里的货色是连夜赶制的。小贩手里握着两只铜盏,正起劲地敲着。大木桶里满是冰块,冰块的中央是一只小口大肚的陶缸,缸里便是酸甜诱人的冰镇青梅汤了。
青梅、樱桃和鲥鱼,是立夏之日必备的三鲜。未熟的梅子比比皆是,而最好的樱桃是在南京玄武湖的樱洲上。康熙南巡,江宁织造曹寅进贡樱桃,康熙舍不得食用,让快马连夜送去北京:“先进皇太后,朕再用。”而鲥鱼,更在扬子江心。因为难得、稀罕,官宦富商之家立夏日便争相食用。而寻常百姓,攀比不得,就只能用梅子、豌豆和河虾替代三鲜了。
其中带壳的豌豆,女孩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豌豆荚形如美目,传说立夏这天吃了,便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小孩呢,要骑坐在门槛上,吃上一块香糯甜软的豌豆糕。据说立夏吃了豌豆糕,整个夏天就会不厌食,长身体。吃过豌豆糕,就要称人了。称人的习俗跟三国时蜀国的皇帝——那位“扶不起的阿斗”有关。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少有人在意这习俗的来源。大人们早在屋前的大槐树上,用麻绳吊起了一杆大秤,秤钩上悬挂着一只四脚朝天的长凳。先是称孩子,因为孩子们好玩且性子急,一个接着一个,爬上凳子,双脚悬空。秤砣一定要往外捋,只能增重,不能减重,如此便会不怕炎热,长寿健康。女孩子称过之后呢,轻的便是燕瘦,重的则是环肥,都美得很,个个喜笑颜开。
称人之后,孩子们就聚到一起,摘下脖子上挂的丝袋,那里面装着熟鸡蛋,他们手拿鸡蛋相互撞击、争斗,不破为赢,赢的便被称为“大王”。“大王”踌躇满志,得意洋洋;而输的,便剥了蛋壳,立即将蛋吃掉。不过,略大一点的女孩可得小心,因为妈妈们一般都会趁她们张口吃蛋之时,一针下去,在她们的耳垂上穿个耳洞,挂上耳坠。因为怕疼而逃跑的,就用五色丝绳系在手上,叫“立夏绳”。美,并且不疰夏(夏天不生病)。
新嫁的女子,不会来凑这样的热闹。她们正忙着把李子榨汁掺入酒中,据说立夏这天喝下此酒,会青春常驻,于是酒又名为“驻色酒”。三两杯之后,她们个个脸色绯红。于是,又相约去村外的荷塘边吹吹风,顺手折回两根皂荚枝条。立夏这天,每家都要在门前插上一两枝新鲜的皂荚枝条,以皂荚枝的多刺与皂香压祟。
一场新雨之后,荷塘里蛙声一片;河水也变得婀娜起来;岸边皂荚树上的刺已经很扎手,旁边的石榴树上也开出了火苗般的花蕊;不知名的小虫“嘤嘤嗡嗡”,飞来飞去;脚下的泥土也变得松动了,蚯蚓呼之欲出……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出家人护生之日。立夏之后,在外苦修的行脚僧陆续来到寺庙挂单,不再云游。唯恐不经意间,伤害了草木鱼虫。《礼记》上说,这个月草木都在继续生长,不要毁房舍,不要兴土木,不要征劳役,不要伐大树。所谓休养生息,正在其时。
▲长按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