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粿面的舌尖诱惑

相传寿面与相信相术的汉武帝有关,因为《相书》上说,人的中长,寿命就长,而脸就是面,脸长即面长,于是借用长面条来祝寿。一般的寿面都是咸的做法,但潮州人的传统习俗是吃甜寿面。最近到潮安会馆采访传统美食时,刚好碰上妇女组秘书郑爱华的农历60岁大寿,现场特别煮了一碗甜寿面。

甜寿面甜蜜圆满

▲圆滚滚的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好事成双。

郑爱华说,每逢过农历年生日时,母亲会先以白糖和红糖煮滚甜汤,跟着下生面煮熟,再加入两个美美的水波蛋,就是一碗甜蜜蜜的寿面了。

甜寿面的面条自然是象征长寿,两个圆滚滚的鸡蛋,则有圆圆满满,好事成双的寓意,而甜汤寓意生活甜甜蜜蜜。

寿面也会用在潮州人的婚礼习俗上。69岁副主任郭佩瑜说,女儿出嫁当天的一大早,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有四道吉祥菜的“团圆饭”,包括乌鱼,豆干炒蒜或青葱,斩件后还原鸡形的全鸡与猪肝炒青葱。所有的菜肴都要沾黑糖吃,寓意女儿出嫁后,说话嘴甜能讨婆家欢心,而且通情达理,并与婆家的人和睦相处。当天新娘回娘家时需吃甜寿面。

时年八节的传统粿品

68岁的妇女组委员林丽花是做粿高手,各种各样的潮州粿如鼠曲粿、红桃粿(饭粿)、扑籽粿,还有麻薯等,都难不倒她。她说,潮州人一年中有八个重要节日,也就是所谓的“*时年八节”。其中,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糕点,如过年要吃鼠曲粿与麻薯,因鼠曲草有解毒清热的作用,麻薯又称落汤钱或绞罗钱,意思是将钱绞进来。

▲潮安会馆为《华汇》准备的一系列传统菜。依次是:麻薯、蚝煎、扑籽粿、鼠曲粿和猪皮冻。

清明祭拜祖先用翠绿的扑籽粿(样子像发糕,取扑籽嫩叶汁加入粘米粉蒸成),饭粿是一年到头,无论是祭神拜祖都会用到,其中纯白饭粿只用在祭拜祖先。

▲红桃粿和白桃粿用在不同的场合。

最特别的是咸馅豆沙粿的吃法,外形像一般的红桃粿,吃时先将中间的粿皮剥开,露出豆沙馅,然后倒入卤鸭汁一起吃。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吃法,除了外皮Q软,豆香夹着馥郁的卤汁香,好吃到令人停不了手。

▲咸馅豆沙粿的吃法是剥开粿皮,倒入卤鸭汁一起吃。

她说,咸豆沙做法比较多工,要先将绿豆瓣浸泡发胀后沥干水分蒸至散发豆香,然后略微揉碎豆瓣。起锅下一点油爆香姜蓉、加豆瓣炒香后加盐、一点糖调味,然后下胡椒粉炒匀后放凉,最后裹皮后蒸熟。粿皮是用粘米粉、澄面粉,或荀粿粉加水与油等调成。

很多人吃过她做的粿后,赞不绝口,于是她的女儿为她设立了一家网店,专卖各式潮州粿。生意很不错,为她的晚年开创商机。

“厨神”汇聚各展身手

▲潮安会馆“厨神”如云,经常在聚会上大展身手。前排左二为潮安会馆名誉主席邱荣水、左三为主席黄锡海。后排左三起为郑爱华、郭佩瑜与郑秀娟。后排右一和右二分别为林丽花与曾细填。

不仅妇女组烹饪高手如云,会馆里厨艺精湛的男士也不少,84岁新上任主席黄锡海,是本地名气响当当的黄亚细肉骨茶创办人。郑爱华赞他不但煮得一手潮州好菜如卤鸭、蒸鱼、鱼鳔汤等,他煮的本地美食如椰浆饭、炒福建虾面等等,同样令人垂涎,每次会馆的聚餐,都会向他“点菜”。

郑爱华爱吃也爱煮。她说,每个星期二中午的董事聚会、还有周六的妇女组大食会,他们都会煮上满满一桌的美食大快朵颐。

采访当天正好是星期二的聚会,除了郑爱华的拿手小吃猪皮冻之外,还有副主任曾细填特制的潮州蚝煎、黄锡海的鱼鳔汤、卤鸭等等摆了一桌,都是潮州经典美食。

家乡美食是最受欢迎的凝聚乡亲活动。潮安会馆有多名会员,其中妇女组会员有多人。妇女组主任郑秀娟说,会馆非常活跃,一年到头活动不断,年头有新春大团拜,吃潮州鱼生、年初七还有七样耕(菜)、三八妇女节、端午节、双亲节、中秋节等,都会制作传统粿如白米糕、莲子糕与会员同乐。

(图片由熊俊华拍摄)

*时年八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和冬至。

(本文首发于《华汇》第31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华汇》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5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