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一年中天气最热、阳气最盛的时候。6月21日迎来夏至,之后全国江南、华南大部迎来高温热浪天气。
在古代,夏至是个挺重要的节日。
《礼记》中记载了夏至时的农作情况:“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模荣。”
为什么夏至时割鹿角呢?
因为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以后,阴气逐渐转盛而阳气日渐衰弱,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这时不割就错过时节了。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在北方,“夏至”之后,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最重视夏至节气的莫过于宋朝,
有多重视呢?百官放假三天。
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
很遗憾,夏至的假期没有延续到现在。但是,很多有趣的习俗却流传至今,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比如江苏无锡,此日秤人以验肥瘦。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有些地方还有夏至头上戴枣花的习俗。夏至这天女子们戴枣花,据说可以避邪,特别对治疗腿脚不适很有用,因而她们在戴枣花时,往往还要念叨:“脚麻脚麻,头上戴朵枣花。”
不过,作为舌尖上的中国,夏至这么重要的节气,怎么能没有好吃的呢?
食俗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吃生菜、拌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的居民一定要吃新鲜荔枝或芒果。有老人说,在夏至时吃了芒果后许愿发誓是很灵验的。所以当地居民在吃了芒果后也会许愿保佑顺利渡过夏天。小朋友都喜欢在这一天聚在芒果树下玩,等着成熟的芒果从树上掉下来,因为掉下来的都是在树上变黄的,特别甜。
那么如此炎热的节气里,
宝宝适宜吃些什么美食呢?
2款消暑粥给宝宝
黄瓜粥
此粥是夏至给宝宝降暑的不二选择,最好早晚食用。
做法:将黄瓜洗净,去皮去心后,切成薄片,放在旁边备用;将生姜切成丝,也放在一旁备用;将大米放入锅内,淘洗干净,在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将生姜倒入锅中;把锅置于灶上,点燃灶火,用大火烧开后,将黄瓜片倒入锅中,改用小火慢慢煮至米烂,再煮至汤稠,起锅前,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即可。
荷叶粥
荷叶清香升散,散淤健脾,有利于解除暑热烦渴,改善水肿。
做法:粳米,淘洗干净;荷叶,洗净。锅置火上,放入水适量,放入粳米煮粥,煮时将荷叶盖于粥上,煮熟即成。也可另将荷叶洗净切碎,先煎取汁,另用一锅煮粥,将汁调入粥内。食用时,可加白糖于粥内,随时可食用。清香扑鼻,泛着幽幽的浅绿,如见夏日的荷塘。
话题互动:
明天就是今年的夏至啦,
各位爸爸妈妈准备带宝宝吃点什么呢?
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