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万能子墨
(沈荣喜)在福安,打糍粑是一种传统习俗。因方言中“糍”与“时”同音,故俗语“走时”指的就是行好运。这样的糍大都以糯米为原材料,先将糯米蒸熟,再倒进石臼里反复捶打,最后加工成形。逢年过节,寓意美好、携带方便的糯米糍就成了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伴手礼。
然而,除了糯米糍,在乡间,还有一种不为人所熟知的糍,那就是鼠曲糍。鼠曲糍在福安又称“炊竹糍”,这种糍以山野田间生长的一种叫鼠曲草的野菜为原料,加上糯米粉加工制作而成。
小时候,邻居曾送过我们几次鼠曲糍,母亲对这种糍很是欢喜。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却不是很好,尽管圆圆的样子加上外层的花纹倒很像中秋的月饼,但墨绿的色泽实在不敢恭维,味道似乎也不太好(可能是鼠曲草偏多且不够新鲜吧),只记得有些怪,心里却对“炊竹”这名字产生了好奇,那时无论如何也联想不到会是这样一种春天的野菜哩。
真正和鼠曲草打照面是在一个村小。有一次,一个同事说要去寻一种叫“炊竹”的草药,据说这种草药可以治病,一个老教师听了说要带我们去找。在田野上,老教师指着地里一种矮小的植物告诉我们,这就是“炊竹”了。我一看,觉得很是意外,这不就是小时候常见的一种野花吗?在田里,在山上,甚至家门口的路边都有,叶子细长,末端椭圆,像一把把汤匙,上面一层白色的绒毛,植株顶上有许多金色的花球。小时候我们玩“过家家”的游戏,还采集过它头上的花球当食材呢。原来竟是它呀,心里这样想着,却生出淡淡的失望来,仿佛和自己心仪的可以治病的神药相差甚远似的。
到了城里,安家落户,也和“鼠曲草”打过几次招呼。有一回,我们下班回来,在路口看见有小贩在煎鼠曲饼,只见她熟练地从摊前的盆子里捞出一勺带鼠曲草的米浆来,倒入烧热的平底锅中,拿锅铲薄薄地摊开,随着吱吱作响的煎炸声,那铲子从底下边麻利地将饼掀了过来,不过一会儿,鼠曲饼煎好了。煎好的鼠曲饼外焦里嫩,颜色金黄,边角酥脆,仿佛里头裹着一层香酥的春色。我们买了两块,边走边吃,热乎乎的,既有炸熟后米浆的香脆,又有包裹的鼠曲草的鲜美,吃起来比小时候的味道要好上不知几倍,仿佛口腔里融着一道曼妙的春光。
有一天晚上,月色正好,我们到富春溪对岸的亭兜村去提水。在那口水井旁的一块空地里,妻子和女儿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埋着头摘了起来:原来是成片的鼠曲草,在如水的月光下,淡白色的草丛中点缀着一枚枚小巧玲珑的金色花球,真像一块洒着无数碎金子的迷人地毯呵。那晚,她娘俩采了很多鼠曲草回来。第二天,我们自己动手,将草洗净,拿菜刀切碎,调上淀粉和鸡蛋,也煎了一回鼠曲饼,那香脆的味道让上着幼儿园的孩子都大喊好吃,我们也悄悄过了一把春天的美食大瘾。
如今,走进每一处美丽乡村,耳边总能传来这样的吆喝:“新鲜的炊竹糍(炊竹饼)来啊——清凉又解毒——”你看,趁着这融融春光,鼠曲草正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草木芬芳,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一份美的力量呢!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北京哪间医院治白癜风好白癜风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