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陈蓓蓓丨今日主播:Alinda
餐桌上的一篮绵菜饼,是母亲从老家带来的。油绿的绵菜饼安静地躺在柚子叶上,散发着淡淡的青草柚子香。母亲特地用红色的篮子装饼,鲜红和油绿的碰撞,迸发的是浓浓的家乡味。
在楠溪,清明时节,扫墓祭祖、踏青、做绵菜饼这三件事是少不了的。绵菜饼会作为赠送亲友的礼物让他们在祭祖后带回家去。父亲做的绵菜饼很受欢迎,每年清明,他都会做几百个饼送人。亲友们说,父亲让他们带走的是楠溪江的春天。
做绵菜饼的工序复杂,前期要准备好绵菜、米粉、糯米粉做饼皮材料,还要准备两种饼馅的材料:猪肉、白萝卜丝、咸菜、豆腐和春笋。父亲一早起来,去肉摊上挑来上好的本地猪肉,切成肉丁,分别和切好的萝卜丝等材料混合分类炒好。绵菜饼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是看馅儿美不美味,父亲炒的萝卜丝馅和咸菜馅自是让人赞不绝口的。
绵菜作为制作饼皮的重要材料,缺它不可。绵菜是温州方言,学名鼠曲草,全体布满白色绵毛,叶子像小小的菊花花瓣,成熟之后开出黄色小花。清晨,我和母亲带上竹篮,到田间摘绵菜。绵菜散落在田间,在稻田里、田埂上摇曳着身姿,如无数星星在绿野上眨着晶亮的眼睛。绵菜叶上的露珠在晨曦里,晶莹剔透,仿佛在告诉采摘的人们:春天已经苏醒了。母亲看到哪块田里绵菜多,唤我过去。她弯腰,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一拈,绵菜顶上的嫩芽就到了手中。母亲的动作很利落,两个手指像小鸡啄米似的,不停移动,不断采摘,没多少功夫,一捧满满的绿色嫩芽就被放进了竹篮里。小时候,我没有耐心,一把拔起绵菜,坐在田埂上胡乱扯叶子。母亲却说:绵菜摘了嫩芽后还会长出新的嫩芽,我们要把它留给后来的有需要的人。想起那一张张荡漾在田间的笑脸,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万分。“把它留给后来的有需要的人。”母亲的话至今还在耳畔回响。
我们将摘好的绵菜洗净晾干,放在捣臼中捣碎。父亲再将米粉和糯米粉混合一起放进捣臼中。母亲候在捣臼旁,负责加水和揉拨,父亲负责捣。母亲手拿装满水的瓢,在父亲抡起石槌的那一刻,她将水冲进米粉中,或用手揉拨渐渐成型的米粉团。汗水从他们的额角滴落,落到了脚下的泥土里,一个热腾腾的春天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一捣一倒一揉拨,大约半小时后,在父亲母亲默契地合作下,混合绵菜的米粉团由白色逐渐变成了油绿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要包绵菜饼了。母亲将食材都搬出来,放在道坦的大桌板上。街坊四邻不用吆喝,自会主动前来帮忙。她们一手揉饼皮一手放馅,一边拉家常,一边谈笑。一个个圆圆的绵菜饼在一双双巧手中生成了,随手拿起一张张翠绿的柚子叶垫在饼的底部,再小心翼翼地放在蒸笼里。轻巧细致的手艺,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刚放满一笼,有人起身马上端去灶台放进热锅里蒸。谈笑声和柴火的噼啪声此起彼伏,在充满烟火气的乡村里蔓延。我最是喜欢这一时刻,看着炉灶里的柴火越烧越旺,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东家阿姨的嗓音动听,西家姑姑的音调高昂,下屋的婶婶最爱说笑话,上屋的伯母总是凑好时机压轴……这分明是朴实的农村人用心演奏的一场音乐盛宴。他们在这一片土地上热情地生活、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和快乐。铁锅里的水沸腾了,热气从蒸笼里冒了上来。整个厨房里氤氲着青草和柚子叶的香气,久久不散。
凭经验,母亲算好时间,等蒸笼里的绵菜饼一熟,她马上端起。打开蒸笼,一股热气迎面扑来,一个个油绿的绵菜饼闪着亮光登场了。母亲一翻手腕,绵菜饼像一个个小球“咚咚”地跳进竹篾中。总有几个人会和我一样,没等放凉,就迫不及待地伸手抓起一个品尝。一口咬下去,糯香、柚子香、青草香在口舌之间游动,饼皮的嚼劲,肉馅的美味让尝了味道的人忍不住再吃一个。“这个饼皮薄馅多,肯定是我做的!”东家阿姨的自卖自夸惹得众人一番打趣。
放凉后,母亲将绵菜饼装进八角碗里,一家一家地端给街坊四邻。“别送啦,过几天我家也捣饼吃。”“先吃我家的,尝尝味道。到时我来帮你包。”悦耳的对话声和袅袅炊烟为伴在傍晚的村庄上空萦绕。
转眼又快到清明时节了,走吧,一起走进楠溪江的春天,尝一尝家乡的绵菜饼。
策划:刘曜
美编:陈姣姣丨编辑:屠韦
监制:吴栋梁林孟
投稿投稿邮箱
qq.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图云南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