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先,温溪人吃的就是这些呀

  回首瓯江古榕往昔岁月风景,静观潮起潮落,我们始终无法割舍童年那段美好时光。

  年温溪打食堂,大伙儿吃大锅饭,吃的一般都是番薯叶与梗再加点米,上头不准在百姓在家作饭,谁家烟囱冒烟,组织立即找他谈话。日常大家集体下地劳动,劳动力好的每天出工得10工分,小孩子看量给分,一般是5工分左右。物价参考:当时一担斤的柴排卖2角钱。大锅饭以后,食堂不开锅了,家里又没东西烧,那段日子是大家饿得最厉害的……直到年田分到户了,当时,学神村农业户口每人可分1.1担地,(4担等于1亩),当时亩年产在斤稻谷左右。家里一共9口人一年总收成0斤左右,算下来每人每天只能分3两左右的米,那时大家天天在田里干体力活,饭根本吃不饱,所以只能再吃点番薯干饱肚。种田人收成全靠天,碰到天气不好的年份,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一年风调雨顺,天公作美,那年冬天晒好斤番薯干,大家都已经很是羡慕我家了。年工资及物价参考: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是每月40多元;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同志是29.5元;鸡蛋1.3元一斤;肉0.64元一斤。家鸡下个蛋,马上拿去换钱。感谢学神村朱国南老人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一组组真实的数据让我们将温溪现在富裕生活与过去艰苦生活进行了纵向对比。早年先,温溪大家人的生活真是苦癣苦啊!

乌灶:这样的老灶你眼熟吧,厨房与餐厅二合一式,顶上楼板与墙壁被烟熏得乌黑,灶台有二口也有三口的,它的后面是柴仓,里面稀稀落落地躺着一堆狼支、水竹壳、稻干等。柴仓凳,给人坐得油亮发黄。一把握得发亮的火钳,将稻干送入乌灶空底。稻干压着火,难烧,还得用嘴对准火滚向火星点使劲吹,火苗起来了,灰却到处飘。个别老灶还配有风箱,当一抽一拉响起时,锅碗瓢盆也跟着拉开序幕。

日常类:

白米饭:现在杂交水稻苗产0-斤左右,年是斤左右,加上以前人多,田里收下的稻谷是很少的,碾成米后根本不够家人吃。正餐开饭,当家人总是把米饭盛给家里的劳动力。如果管饱,在那个年代里,劳动力能吃三五碗是绝对没问题的。

  粮票:票证年代的沉重记忆。记载着中国曾经的苦难历程。温溪以前居民人家人刚上户能领7斤,1周岁领11斤,然后再领一次13斤,最后每月最高能领24斤粮票。粮票一直领到年,后来就退出市场了。与它同时期的有布票、肉票等,更夸张的是,还有觉悟票。

番薯饭:番薯多,饭少,吃了饿得快。

南瓜饭:与番薯饭一曲同工。这几年大家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边上四高人群越来越多,所以大家都开始注重养生了,这些在以前困难时期大家吃怕了的粗粮慢慢地又回到大众餐桌上来了。养生一大规律:唯有吃差吃杂才能长寿。

  番薯干粥:一烧就是一大锅,在粮食紧缺的那个时代,番薯干是大米的很好替代品。乐清人用他们的黄鱼换温溪人的番薯干,就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事情。野生大黄鱼,就是这样被东海边的渔民大肆捕捞而尽,温溪50岁以上的人都吃过低价的野生黄鱼。当时黄鱼品样差得几分,好的才几毛钱一斤。便宜是真便宜,但以前烧法简单,似乎也没有那么好吃。

配菜:

  菜咸:有芥菜、球菜、碎菜等。

  菜头咸:有点臭但是特别香,好多外地人吃不惯它,但我们小时候经常吃,每家每户都是以缸为单位进行腌制。菜头咸配粥宛如董永与仙女--绝配。

  菜干:以前读中学时,班上有从下龙、汪坑等同学来温溪中学读书的,他们每个星期都带菜干一口杯菜干。记得他们说:饭后吃一小口,饱嗝打上来也香。菜头咸、菜咸、菜干是当时配饭的老三样。

鱼生:温溪话讲"白淡生",它是温州五马街上五味和南北货号的五味之一,是"咸"字中的"看家"传统特色商品。它的原产地在洞头,温溪人受温州饮食文化影响较大,到现在,温溪大部分老人家里,餐桌上咸货是必备的。干的小条的那叫白淡扣。

  虾籽:以前的虾籽都是下路人放在小木桶里挑来卖的,家里卖来后,我妈妈就拿它来炖肉,要是家里没肉,就单放锅里炖熟。天天番薯干配菜干,偶尔配一次虾籽,那顿番薯干吃得特快特香。现在有时去快餐店吃饭,看到虾籽肉,每次必点,因为它好下饭。

  水孱儿:又叫(龙头嗑),小编的外公是撑船佬大,下港时,每次都会带一点点回家。

  虾皮:一种叫淡皮,得小火炒熟后加点盐与黄酒;另一种叫吹花,可以直接沾醋吃。

  海沿儿:又叫(丁香鱼),以清蒸为主,熟后稍加猪油和酱油,也可以和菜干等一起蒸。

猪油酱油饭:以前的酱油都是散称的,大人给几毛钱叫细儿拿空瓶子去小店打,细儿都喜欢去打酱油,因为有时大人会给整钱,找回的零钱可以买颗糖。后来打酱油一词还被评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打回酱油后,挑一筷口猪油,与酱油混合,并将它们在饭碗里伴匀,一碗充满饭香与酱香的猪油酱油饭就做好了,简单而朴素,但味道却特棒。好像以前的酱油也比现在的要香。至于酱油蛋炒饭,以前都是这么说的:单个囡儿 蛋炒饭儿。

番薯干:早年,家家都种番薯。入冬后番薯成熟,田里挖的番薯挑回家,新鲜番薯饭便成为主食,头几天挺好吃,但很快就会吃腻,番薯饭吃后容易反酸。吃新鲜番薯饭的时间不长。在此期间,各家各户忙于晒番薯干。十月腊,讲得就是晒番薯干与晒精粉那段时间,以前的农历十月手伸到水里都冰到骨。番薯经清洗,刨成丝,晾晒于竹编的“番薯簝”上。若天气晴好,尤其是遇到燥风(冷空气)天,番薯丝干燥较快,晒番薯干的时间也会缩短,且晒干的番薯丝质量好。番薯丝晒完,大部分人家就开始了漫长的吃番薯干饭的日子。番薯干饭味道远不如新鲜番薯饭,更不及米饭,且食后肠道易产生气体,老会放屁。记得读小学时,课堂上常常是屁声不断,个别捣蛋男同学则故意用力,放大声响,引人注意。一般人都怕人家笑话,都悄悄放一个。小部分同学则将屁又憋了回去。有屁还是放了吧,憋回去对身体不好。

  烤番薯:等到番薯出土时,小伙们选出拳头大小的番薯放到田头烤着吃,用锄头挖出一个小坑,将稻草铺到坑底,将三五个番薯放平,点火,最后在上面放些柴火,接下来把任务交给时间,不出1个小时,外黑内黄的烤番薯成了。要是火太旺,整个番薯就不能吃了,只能扔到田里做肥料了,所以火侯要掌握住了,拔去又黑又烫手的外衣,就露出冒着热气的黄肉,将香糯的黄芯吸入嘴中,你得不停的搅拌,不然嘴里是会起泡的。每次吃完烤番薯,大伙的嘴角与手都贼黑。

  番薯枣儿:番薯经过洗、煮、扒、劈、晾、晒等几道工序后,晶莹剔透的番薯枣就好了,大人老是觉得番薯枣怎么会越晒越少,其实家里的小孩是边晒边吃,晒好了,其实也吃够了。

过节类:

  清明麻糍:当然得放在捣臼里捣,几个青年小伙你几捶他几捶,不出半小时,就捣好10来斤面。

  鼠曲草:我们当地叫“棉菜”,做清明麻糍必备食材。

  清明麻糍:传统佳节中,温溪人最爱的食物,里面的陷,有笋+咸菜+肉、芥菜+肉、萝卜丝+肉、红(白)糖等几种口味。底下垫好柚子叶后进锅,熟后好吃的程度杠杠的。现在许多人把做好的清明麻糍做好后直接放冰箱冷冻,想吃就蒸一点。一年四季的过节的食物,唯独,它最好吃。

  粽子:端午前后家家都会做,一般没陷,有陷的话就是几粒蚕豆。煮好后一把一把挂在楼板下,饿了摘一个冷粽吃,加热那是多余的。

  薄饼:将圆铁盘烧热,伸手试温,上少许油,然后往面盆里抓一把稀面,把整个铁盘糊满,烙熟后,将面饼撕下。它的馅一般是绿豆芽、肉丝、蛋丝、豆腐干、酸菜等。我们现在吃得多,端午节没到,大家都吃好几次了。我想50、60 70后的人,他们以前过端午节时,薄饼肯定吃得少吧。

  赏月饼:八月十五那天才有得吃,以五仁为主。

  麻来:冬至天,吃“麻来”又长大一岁咯。豆粉的香夹着红糖的甜,吃了还想吃。虽说现在超市有卖夹心芝麻的,但总感觉还是全糯米的好吃。放到第二天,硬一下更好吃。那个韧呀。

  搅年糕:过年搅年糕,每个村都有一个加工点,大家拿着箩排队,从里屋排到街前头,白胖胖的年糕从机器里被挤出,然后伙计用剪刀剪断,大伙帮忙再将它们依次排在草席上晾,干后,再挑回家,浸缸里一直吃到明年清明。

松糕:松糕比糖糕吹的时候要快点,刚刚出来的时候,冒着热气特别好吃,松松软软。边吃边念松糕童谣: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请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冇棱角;松糕实,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松糕烫,不好囥;松糕冷,不好打;松糕烂,送阿大;松糕燥,拜镬灶;松糕粉,送阿婶;松糕末,不好端;阿叔越吃越口渴。

  炊糖糕:找不到土灶吹糖糕的照片,只能用这张代替。吹糖糕那天都是凌晨起床,米粉里加白糖或红糖,或是加点五花肉,将和好的料抓进垫有箬叶的蒸笼里,再用柴排炊一天,期间还得换一次蒸笼的层次。糖糕、年糕、松糕都寓意着:年年高(糕)。以前温溪人家过年必备。

米田腐:去买时,老板问你买多少,然后用一条细线将米田腐拉一块下来。直接吃也挺好吃,软软,糯糯的。

点心类:

  油卵:油卵哦、5毛钱一个,油卵哦、5毛钱一个……她就是18年前拉着板车从神道门出发,一路叫卖到温溪市场及学校周边的油卵女神,说起她,温溪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给大家的印象就是特别和蔼可亲,这次去她家拍照时,她一定说要泡几个给我吃,其实我还真想吃,但怕太麻烦她,因为做几个油卵得让她花个把小时,实在过意不去。

  糯米麻糍:大家在留言区来说说它吧……

  麦饼:如今用电饼铛做的麦饼已经没有早年先的口感,温溪当地以菜干与菜咸二种口味为主。以前用2尺7大锅,用自己家做麦子磨的面,虽然没有现在的白,但烙好以后,用刀一分为四,二片叠着吃,没有更好吃,只有最好吃。

  香糕:白象的香糕最好吃。

油炸股:早餐大家习惯用油炸骨配豆浆,过二次油锅的叫“重泡”油炸骨,那个更香。价格为5分一条(参考时间年前后几年)

温溪饮食堂

实心包:以前温溪饮食堂(问了好多以前在那里工作的人,但都没有找到它的照片,有点遗憾,但经民间多方了解,然后我将收集来的信息请人给它画了一张简图,大家将就着看吧,大门上的横批与左右两边的对子是对的。只不过时与事过境迁,它的细节大家肯定是模糊的了,它一共有6间房子。要是谁知道温溪饮食堂的一些事情请在底下留言)。里的实心包真得好吃,结实、量足。当时饮食堂里的实心包1角3个(参考时间年前后几年)。将实心包从侧面掰开一半以不断为好,然后把油炸骨陷入,再将多余的油炸骨回折,双手压平,大口下去,实心包的结实感夹杂着油炸骨的脆香,再喝一碗甜豆浆,顿时幸福感满满。小编7岁那年外公带我去吃过一次,唯一的一次在那里吃的一顿早餐就让我记它一辈子。可想而知,当时去里面吃是多么的奢侈与荣光。以前温溪好多人,经常路过饮食堂门口,却一次也没有进去吃过。

缸饼:医院对面开了半年,后因有事回老家,后来有人看缸饼生意还好,医院边上又开始做缸饼。近几年,大家吃缙云烧饼多,但温溪老市场靠马路边上首小巷口还有一家,好像还在做,估计也做了30来年了吧。

灯盏糕:灯盏糕是来自温州的一种油炸食品,它历史悠久。据说在元末明初刘伯温义军攻温州城的和城内义军联络暗号,为“等斩”糕(意为缚好内蒙古人),温州俗话“等斩”和“灯盏”是同音。它的内馅是猪肉和萝卜丝,外皮用新黄豆和米粉浆拌和,经文火现炸而成。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圆形的菜油灯盏,故得名“灯盏糕”。

  诱人的小圆点,依然几十年未曾改变。

三锦:感谢包佩华女士从温州帮我找到好吃的三锦,周折几经,还是将它找到,老板说:他家的三锦与当时温州五马街五味和的是一个味的。以前10个一筒的纸质包装已经被一袋一包装给替代,现在它摇身一变成温州民间吃货状元榜了,真是可喜可贺。好的东西人们都会将它记着,这个状元落户三锦,名副其实。虽几十年没吃过了,但隔图我依然还能感知三锦以前的那个味,因为小时候的味蕾它是有记忆功能的。吃三锦时,一定得棒在手心里吃,不然一口下去碎一地,真是可惜了。

  饭焦:大锅里烧饭,火不好把握,时不时会烧焦,扔是不可能的,刷锅前,在上面放点油,让其往下渗,再在上面洒点糖霜,就可以吃了,有些家中孩子多的,家长在做饭焦时,他们早就围在灶边了,人多饭焦少时,还得抢着吃。

  饭学头:有些地方叫它锅贴,他们当地原料都以玉米为主。温溪人以前是小麦粉加红糖。小时候,常常叫奶奶糊,锅里饭烧到冒热气时,然后把饭学头糊到锅沿边,以锅沿为轨迹,糊到哪里算哪里。然后把锅盖好,饭熟了,它也好了。如今,没了大口锅,家中奶奶也老了,只能看图忆忆了。

  航船埠头上程存有他家以前是做大饼、面、混沌的老店。早年,客商从瓯江上来到温溪都得经过此处,吃点面、饼之类的再走。

  混沌汤:1毛3分钱一碗,混沌汤,喝眼光。(参考时间年前后几年)偶尔的偶尔吃一次。

炒粉干:家中有人生日,或到中秋佳节才有得吃。当时粉干是港头做的,油是用猪熬的,里面的作料一般有:肉、鸡蛋、香菇、球菜等。我一般等家人都盛完后,最后一个盛,因为后上锅的粉干有些变得半焦,吃起来香。

煎饺:记得年的一个晚上,我随同学与他妈妈三人一起去温溪逛街,走过善庆寺时,同学的妈妈用2张一角纸币买回3个煎饼,分我一个,当时激动的气咽了,以前不懂事,连谢谢也没说!哎,让时间倒流,我真想补上一个90度大鞠躬。

  索面:最简单的烧法就是出锅后,加点紫菜与虾皮就行。

看了图文后,你说说小时候的趣事吧,期待你的留言~~~~~~

温溪老照片分享:

  年,温溪黄柏厂(做黄柏粉末入药)(现处州街外首)6个15-16岁的花季少女在瓯边近水处盘膝而坐,她们在黑白镜头前,留下了人生中最美的一笑。

  年1月13日,温溪百川润都室内。47年后首次聚首再话童年,重叙友情,让大家见证了她们情长似瓯江的友谊。感谢六位美女大妈提供图文,同时也让我们一起祝福她们友谊长存。

  一张泛黄半糊的照片就是一段感人的小故事,有老照片的朋友很是期待您的参与(请在留言区留言,我会在第一时间里与你取得联系)

  上期,那些令温溪细儿念念不忘的果子!阅读量截止今天已经快到0了。从后台来看有一半的阅读量是在国外产生的,其中女性点击率高于男性。下期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物件与游戏,想发言的朋友请在写留言里留下你的联系方式(请放心:你的留言只有小编在后台能看到),要是你的题材与内容好,届时我会主动与你取得联系,谢谢!

  我们的年纪随日子一天天长大,但小时候家的味道却始终不变,不论你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相信你最怀念的,还是家里咱爸妈烧的家常小菜。光阴已将家的味道自私地烙在我们年幼的味蕾上,随生而长,永不磨灭。快过年了,国内国外的朋友们,抽个空回家陪陪家中老人吧。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二甲基亚砜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2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