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虽然播完了,骂声还没有停止,批评的声音各式各样,归根结底,未能被满足的吃货,愤怒起来是很可怕的。
想到第一季的杀伤力,芍药过年期间在家,抱好了一大堆零食,边吃边看,看着看着就开始走神,嗯?不太对啊,说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呢?总之,能打动人心的美味确实没几道。还不如当成本草纪录片来看呢~
一旦我开始转变思维,倒是在《舌尖3》里发现了几道别致的小菜,想到那些植物本来的样子,我默默咽下了口水……
{芍药姑娘Vol.}
x
野味美味
本想找两张好看的剧照给大家馋一馋,
对不起,确实是尽力了。
不但如此,
整个下午同桌都听到我杠铃般的笑声,
豆瓣上截图一张比一张表情包:
比藕粉更糊的盗版赵本山的脸
吃美食就吃美食,为啥要做早操??
这张也就笑了10分钟吧,
大自然的馈赠一口包不完。
《舌尖3》里美食的部分不仅不下饭,反而倒胃口,倒是一些自然啊山野的画面一闪而过,令我心生荡漾!
万物复苏,嫩芽疯长,
那些傻傻分不清的樱花梨花杏花……
又齐刷刷冒出来了~
镜头一晃而过的摘香椿,惹,
我默默咽了口水……
每年春季谷雨前后,
人们就要抓紧时间去抢香椿嫩芽。
有的菜市虽也能买到,
但远没有野外采摘来的鲜嫩。
小小一点芽尖,
比菜市里整捆出售的粗杆香椿更可口。
嫩芽摘下来洗净切碎摊煎饼或炒鸡蛋,
尚未入口,香椿特殊的香气隐隐飘来,
是小时候对春天的记忆啊。
春天另一种令我不可遗忘的野草,就是艾草了。小时候楼还不太高,长满野草的空地还多着,一到清明,妈妈就带我去找它,摘一袋子回家做艾草巴巴吃。
新鲜艾草有浓烈的气味,
比之香菜,有过之而无不及,
捣汁渗入面团后没那么冲了,
包了芝麻花生馅再压成饼状,
上锅一蒸就成。
清明节从来不是个「好玩」的节日,
有了这道小点,倒是驱散不少乏味。
江南人也这么吃,把它称为「青团」。
吃不到艾草的春天,就像假春天。但艾草的好处不止美味而已,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做艾草条,或悬挂枯枝于门口,杀菌驱蚊虫,某种程度上,它还有很玄的「避邪」功效。干枯后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痒,产妇和妇科不适者尤其适用。
艾草晒干利于保存,也可与美食搭配,
《舌尖3》第四集出现了一道仙居艾叶豆腐,
是当地夏天对付暑热的土菜,
多么美味也是没有的,但符合饮食的因时之序。
话说回来,另一种民间用来做青团的植物,除了艾草,就是鼠麴(qu)草了。
鼠麴草也叫鼠曲草,又叫清明菜、佛耳草,华北以南常见于路旁、田野、草丛中。据说北宋年间民间就会采来食用,已成寒食、清明时节的风俗。
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吃法:
采集鼠麴草捣出汁液,
混合蜂蜜后用来制作米饼,名为「龙舌饼」,
据说用来防治流行疫病的,
治得成治不成不晓得,听上去不错吃。
如果不吃,采来茎叶能疗伤,
治疗溃疡、创伤有奇效。
当然了,心理层面的伤疗不了。
花黄色,仿若民间酿酒时所作的酒曲。
到了寒食节(农历四月),江南民间有煮午饭的习惯,采来「南烛子」,取叶子榨汁浸泡米饭,或直接铺盖米饭表面蒸煮,便成乌米饭。
《本草》记载:「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杜甫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延续至今,吃法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乌米饭好不好吃见仁见智,
但这个画面肯定是很难吃了
南烛叶是乌饭树的叶子,属杜鹃花科,乌饭树被认为是强筋益气固精的所在,所以吃乌米饭纯粹是古时民间强身健体的方法。
成熟时果子会变黑,
果味酸甜,无毒!
依据时令不同,时令野菜在餐桌上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春天启味,夏季解暑,第四集出现了一道败酱草汤,照例是没什么食欲的~
不过败酱草倒是一种有意思的植物,主产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又叫菥蓂(xīmì),是罂粟目菥蓂属下的植物。本身味辛、苦,中药熬煮时有浓烈的脚臭味。。。却能清热解毒,祛瘀排脓。
小时候它开着萌萌的小白花,
叶子也是圆圆的。
长大后叶子狭长又椭圆,
和蒲公英、苦麦菜有几分相似。
到了秋天,就是吃藕、掰菱角的好时候。
这位苏州老饕大老远跑去太湖扯菱角,
洗净了生脆着吃。
菱角还可以蒸着吃、磨成粉吃,
生与熟完全是两种口感,
更详细的可以看这篇↓
这4种秋季植物,要抓紧吃啊
要说这季里我最想吃的美食,有三道。第一道是那碗来自腾冲的稀豆粉。
稀豆粉的前身是豌豆,原本豌豆是一种很小清新的食物,小时候我家除了清炒就是煮汤,大概也没有别的花样了。
多数时候它们都是以配角出现的。
滋味清淡、清新…再说不出太多褒贬。
豌豆的花其实挺好看的,
可惜美貌被埋没在田间地头里。
这部分里有句解说词让我印象深刻:
「稀豆粉的多变,也许来自于生活的不变。」
听罢大概连吃3碗才能抚慰人心吧。
第二道想吃的美食,和木芙蓉有关。
木芙蓉是一种开在晚秋的花朵,
沿着河边成丛成片的开,
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
以前讲过,感兴趣的可回顾↓
都说美女“出水芙蓉”,所以芙蓉花到底长啥样?
所以这道芙蓉汤只能在秋天吃到,
准备做菜前2小时,兴致勃勃去采花。
清洗后,入汤焯七分。
粉红色彩褪去,点缀在白玉似的豆腐上,
犹如雪后晴天的红霞,
不管滋味如何,意境是极美的。
这第三道,就是曾经提过的香橼了。
第五集,纳西族大厨开车去郊外找老香橼树,
活了30年的香橼又高又大,树上结满果子。
香橼是一种很有「佛性」的果子,每年冬天变黄,夏天返绿,若不摘,就会生长得越来越大,至冬也不会凋零。过去是大理国的贡品,如今盖房砍伐,老香橼树也很少见了。
吃法很简单,切片和梨肉一起蒸,
浇上蜂蜜,清甜清香。
香橼既是食物,也是上好的调香剂。
它的变种佛手,我曾详写过不少吃法,
香橼完全可以比照着来吃,
滋味不错,最重要是有趣↓
几个关于“佛手”的奇葩吃法,心情好的人不用吃
中国可食用的植物大约有两千多种,依据春夏秋冬,各季都有收获。比方眼下,芍药的朋友直言不讳:「春天根本不用买菜!上山挖挖美味又健康!」??(但是要注意方式,不要破坏哦)
如果你觉得《舌尖3》欺骗了你的感情,不妨再去撸一遍《盘中邱园》,那里有关植物的吃法还多着呢~
末了为《舌尖3》挽尊一下,它的存在肯定是有意义的吧,什么意义呢?
举例某朋友的说法:官方评定的餐厅指南当然是有用的,
便是他提到哪家,你便不去哪家,定能吃到好东西。
所以,与其记住什么铁锅产地、饭馆名字,不如好好记住这些植物吧,有机会自己动手做,吃得开心,就是舌尖上的美味。
这季提到的美食,
哪些是你家乡必吃?
哪些是真·好吃与真·难吃?
民间食谱大赛开始惹,
欢迎大家来做贡献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到后台回复,按要求操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