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有着不一样的春节习俗,而正因为这些不同的习俗,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如今很多人为了方便快捷,渐渐地摒弃了一些传统习俗。其实,很多人都怀念小时候热闹欢腾的过年气氛。比如过年不可少的传统美食,一起来盘点福建各地年味“代表”,唤醒记忆中的那些味道吧!
三明
炸米冻
又叫“黄金糕”,新年里吃有招财进宝的好兆头!因此一到过年,每家都会吃上一盘炸米冻。
打糍粑
三明的十二县(市、区)都有打糍粑的传统。每逢传统节日,都有打糍粑的习俗。糍粑圆圆的,象征团团圆圆;糍粑又糯又粘,寓意乡民对亲情和友情的看重。
半巷米粿
是三明农村一带逢年过节、农事喜事而做的一种粳米食品,如今,它已成了三明风味美食之一。
碧玉卷
碧玉卷是泰宁著名的汉族小吃,俗名叫做"韭菜糍"。是永泰人过年必吃的食品之一。
暖菇包
暖菇包有“鼠曲小草包山珍”之说。以“鼠曲草”和米浆为原料,舂打成糍,加上香菇、黑木耳、熏肉、笋丝、豆腐干等馅料制成包子。泰宁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做暖菇包敬土地神,祈祷新年的丰收。
福州
搓米时
迎新年,大家开始做卫生的时候,小孩子就盼着吃搓米时。因为做完卫生之后,这户人家就会给各个邻居送一盆搓米时。等到别家做卫生了,又回送给别人,你来我往,邻里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拉近了。
米齐
做米齐的本意是供奉祖先,大年三十供过祖先以后可以吃到正月。老福州还有相互讨米齐的风俗,为了讨个吉利。现在很少有人家会自己动手做米齐,都是买现成的。
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是家家必备的春节食品。
闽南地区(厦漳泉)
红龟粿
作为春节不可或缺的食物,象征“福禄寿”,这是闽南人节日祭祀用的。红龟粿背上的图案,古时候是由先辈刻好特有的花纹磨具印出来的,有些更刻有吉祥的文字,非常的有意义。
发糕
闽南地区有俗话说:煎粿蒸糕“发”新年,因发糕的制作过程需经过发酵人们取其“发”的寓意,寓意着“发财、发福、发家”以此寄托心中美好的祝愿。
蒜蓉枝
蒜蓉枝是闽南地区过年零嘴的“老三样”之一。它的口感恰似饼干,却比饼干来得酥脆鲜香。有些地方还会将其作为祭祀的供品,咦祭拜祖先。
炸锢(jiko)
象征“金元宝”,是闽南地区有名的小吃,闽南语发音“炸锢”(jiko)。外形酷似金元宝,使得很多闽南人喜欢在春节时家里都摆上一些,寓意是讨个好彩头。
菜头粿
象征“好彩头”,菜粿,即萝卜糕,是闽南盛行的小吃,也是闽南地区过年必备的食物。外表金黄酥脆,味道清甜,刚刚煎好的热腾腾的菜粿最容易被一抢而光~
莆田
红团
莆田红团是福建莆田传统的地方小吃,外形红红圆圆的,寓全家团团圆圆,大吉大利之意,在莆田地区不管是过年还是家里有喜事,红团都是不可缺少的供品。
番薯起
每到过年的时候,莆田地区每家每户都会开始做“番薯起”,一是为了孝敬祖先,二是为了时令口福,三是取其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
龙岩
灵芝鸡汤
灵芝鸡汤,一点都不油腻,而且有淡淡的甜味,吃起来,更是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在龙岩一到过年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煮上一锅。
米冻
是客家人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美食。在龙岩连城,大年初一,或新春早晨,首先煮食米冻,兆头语曰:冻冻喜。
南平
糕粿
糕粿,南平方言“糕”与“高”同音,寓意年年高升;“粿”与“财”谐音,即寓意“吃粿生财”,因此糕粿是南平地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样食品。
熏鹅
熏鹅是闽北地区的特色食品,经过大口铁锅铺以谷糠熏制,在经过酒香浸泡、辣粉敷搽后,浓香持久暗藏。在闽北地区过年每家都会准备熏鹅用以驱寒暖身。
银包金
又称灌蛋,因为外形圆滚金黄,有着团团圆圆、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因此成为了闽北地区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
宁德
黄粿
在宁德传统小吃里,年糕与黄粿,可谓是黄金搭档,均是煮则松软可口,煎则外焦里嫩。而且黄粿和年糕在宁德人们眼中均为寓意吉祥的食物,每到过年基本上每家都会准备。
寿包
土话叫‘寿桃’,寿包内以花生、芝麻、糖为陷。寿包上因附有福、禄、寿、财吉祥字样,在宁德传统习俗中凡年六十以上整岁者“做寿”、小孩周岁、成人礼、订婚都会订制寿包送于亲朋好友。
米糕
在宁德一到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做米糕吃,寓意节节高升。而且每家也会根据自身的口味,吃法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卷起蘸着已调好的高汤食用,有的则是将切好煮熟的菜包入米糕中一起食用。
春节美食都有美好的寓意和期许。其实,不管春节吃什么,家人朋友团团圆圆在一起,那才是春节最正宗的味道。珍惜这温暖甜蜜的时刻,和家人朋友一起的最美时光。
来源:福建旅游
┃新浪网三明站综合整理
┃商务合作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