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吃
1.美食(节选)
当美食制作完成,剩下的任务便是吃了。美食讲究个色香味俱全。而怎样才算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呢?用昂贵稀有的食材,通过大师精湛的厨艺精心制作,由这所成就的食物当然色香味俱全。但美味便只能这般定义?我觉不然。当我们获取了食材,在这食材中,实则已包含了阳光、泥土、绿水,甚至鸟鸣花香等一切有关于自然的因素,以及农人辛勤的劳动成分。每一种食材都是不同的,每一种都有其独到的自然风味。我们的厨师,只要把食材本身的美体现出来,这便是美味的。在味道中,还有一种尤为特别的存在,那是有关记忆的。那是有关于家乡,有关于母亲的,有关于一切美好的东西。当游子的味蕾一旦接触到这种味道,所得的感动将胜过人间一切山珍海味。
美食有着这般的美,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我们对食物的美越见漠视了。其中的缘由,分工是根本。当分工出现在人类社会,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从此让绝大多数人与自然隔绝开来。我们离开了土地、阳光、清风、绿水、花鸟树木,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狭小的车间或办公室,每天进行单一重复的劳作,获取生活的资本。因分工,我们脱离了自然,再无法感受到土地、阳光、花鸟树木的自然之美,而对食物蕴含的自然之美无视。因分工,我们脱离了土地,从此失去了与食物获取之间的直接联系,不再珍惜每一棵蔬菜,每一粒粮食。因分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厨房,无法再体会到美食制作中的期待、完成后的成就。因分工,我们每日行色匆匆,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食物,也吝啬十分钟去细细品尝。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美食与生活是等同的。我们对于美食的漠视,恰如我们对生活美的淡忘。社会已至此,要求其再返回过去,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之事。从现在起,亲近自然,热爱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蔬菜。热爱美食,热爱生活吧!
2.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课外阅读---给别人一点掌声
一个在巴黎旅游的外国人,在车站附近遇到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伤,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有的面额还不小。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者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表情。“已经赚到不少钱了,他为什么还不快乐?”旅游者望着卖艺人那依旧忧郁的面孔,疑惑的问。“也许他需要的是掌声吧。”她的朋友淡淡地说了一句。旅游者的心被触动了,她缓缓地抬起手来,为之鼓掌。果然,卖艺人那张黯淡瘦削的脸慢慢绽开了,眼睛里还溢出了感激的泪水。不错,卖艺者心底的最终期待是掌声!钱只不过是别人因为可怜他而给予的一种恩赐,而掌声则是对他人生经历的赞许和鼓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无私认可。人生旅途往往险峻崎岖,布满荆棘,不幸、灾难随时都可能降在头上,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与之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难免会坠入危险的境地。此时,最好的帮助就是给予一点掌声,为之喝彩,因为这能给人以生之动力和生之信心。这掌声能帮助一个水手在黑暗、广阔的海洋中找到希望之灯;这掌声能使一个求知者在断壁悬崖边找到通幽之捷径;这掌声能够使绝望者的“冰心”融化,重整生活之旗鼓这掌声能使人感到自己受到了白癜风的治法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