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节的由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春分后十五日,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春分后谷雨前。而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单单是节气之一,更是融合了上巳节与寒食节而演化来的一个传统节日。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此时的春雨似雾如烟,缠绵缱倦,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也勾勒出一副生动的清明景图。

清明节素来有踏青、祭祖、插柳等习俗。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而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便把祭祖与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有益身心。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踏青“胜日寻芳”的好时节。

清明节令食物

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江浙地区经常使用艾草来制作青团等糕点。青团又称清明饼、艾叶粑粑等,将雀麦草汁或艾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即可。色泽鲜绿,糯韧绵软,香气扑鼻。

而在广东潮汕地区,“鼠曲粿”是年节祭祀常备的糕点之一。由“鼠曲草(白头翁)”及糯米粉制成粿皮,包上豆沙等馅料后,再用桃形印模压印成形,垫上香蕉叶或竹叶上锅蒸熟。颜色深绿,柔软香甜,现在也为潮菜餐桌常见的小食佳品。

无论是青团还是鼠曲粿,都以糯米为主料,吃多了会比较腻。若吃完后,沏上一壶金贵难觅的好茶,随着茶汤在喉韵之间晕染开来,不仅消食解腻,更是饱含了对故人的思念情感。

清明时节,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也因综合与升华了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作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清明节气之外,也蕴含了慎终追远的文化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zz/6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