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台州青团奇在糅粉的辅料:野菜
郭建利
“棉青”学名鼠曲草
《台州风俗大观·清明》(宁波出版社)指明:“菁是田野上蒿、艾一类的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后开黄色小花。”何奏簧纂《民国临海县志》卷七“风土”引录《台州府志》曰:“清明,采菁草杂米面为饵,谓之‘青饼’。盖菁草性温,可不热食也。”清光绪《玉环厅志》载“采菁和粉米为饼以代粢盛,名曰‘菁饼’”。
乡邦文献有的写成菁团、菁饼、菁丸、棉菁,如《古城新韵》(西泠印社出版社)、《台州市志》。但《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临海县志》和《台州地区志》均作青团、青饼。
青团青饼怎生(怎样)写?笔者以为上述的“菁”值得推敲。菁[jīng],本义指花朵。《说文解字》:菁,韭华(花)也。字典里有六个义项:韭菜的花;泛指花;华采;指蔓菁;泛指蔬菜;水草。菁菁:形容草木繁茂。可见,菁是形声字,古已有之,无论特指泛指皆非我们清明用的鼠曲草。如作假借字,台州方音又不合。窃以为,用“青”或许更妥。青可泛指绿色的东西,也可特指。如我们口中的青菜,非指青色的蔬菜,而特指那一种菜。再如台州人嘴里的“花草”,特指广泛种植用作绿肥、饲料、鲜嫩者也可炒年糕的植物,花草只是俗称,学名紫云英。假如古代无菁字,民间为此野菜造出这个形声字,倒也贴切。
我觉得,既然本无其字,那不妨将这种一年生菊科植物写作“青”,既表音亦扣义,一望而知。台州方言里的青,学名鼠曲草,别名:佛耳草、黄蒿、香茅、清明草。温州人叫绵菜。大概因其缀满白色的绒毛,似棉花,台州人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棉衣青、棉青(有的写作绵青)。台温风俗普遍以棉青捣糊作辅料拌粉,这与宁波苏州等地取材嫩蒿甚至菠菜汁迥然有别。另有一种花青,叶狭长、边如锯齿,易采到但糯性和口味均逊一筹。显然,棉青除了祛痰止咳、暖胃等药用价值,添清香,还有着色作用。不但粉皮有嚼劲,散发出特有的清香,单单望到青葱油亮的可爱模样,就禁不住馋涎欲滴了。棉青鲜嫩可人,笔者曾鲜炒试吃,望去柔柔的,但咬起来费力,有筋,味道平平。始悟古人只捣浆糅粉的聪明处:两者相得益彰而避其短。
青团青餣别名及俗写
棉青捣烂后,小麦粉糯米粉掺聚队就可做青团了。有圆锥状、饺子状、小月饼状的,馅料咸甜兼备,丰俭随意,蒸熟后转日亦可夹冷啜。据说棉青助消化,适合冷食。通常圆的叫青团,扁的叫青餣。但亦有例外:临海上乡白水洋等地有的不称青团叫青裹(小麦粉做的另有麦裹),而下乡杜桥等地不论圆扁一律叫青餣,扁的做成倒着的大饺子状。仙居又叫青圆、青丸,天台叫青饺、青饼。
笔者在家翻查《辞源》《辞海》及洋洋十三卷的《汉语大词典》的食部,均未查到音近的字。后搬出《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页)才发现“餣”字:“又业切,音腌,叶韵。饵也。……饵谓之糕。……”,简言之,餣[yè]即指糕饼类食品。由此可知,青腌、青叶之类俗写仅记其音而未考其义,青餣才是最恰切的字形,音义皆通。
用棉衣青掺粉和苦槠树叶作底垫
台州人做青团青餣,顶地道、顶正规的是选用棉衣青掺粉和苦槠树叶作底垫。选花青和用包粽的粽箬即箬竹垫底,都是贪省力的做法。
青餣箬从小一直在讲,但我始终不知树名,“讨讯”了几个生物老师亦勿晓得。直到年带校文学社学生去临海小芝镇采风,在下村桥村看到一棵全国罕见的多年苦槠树,才茅塞顿开,恍然知晓。
苦槠[zhū]树属不多见的树种,不是楮[chǔ]树。《台州地区志》、《台州市志》和《台学研究》(中华书局)提及“饮食习俗”清明小吃时均误作“楮树叶”,可见多数人未作细辨。
苦槠树寿命长,叶常绿,枝叶对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抗性很强。可高达5—20米,有的树龄长达数百年。果实比板栗圆些,富含淀粉,可做饼或豆腐。故兼具经济、食用、药用和园林价值。苦槠树叶厚革质,椭圆形,顶端逐渐变为针刺形,叶缘有锯齿状锐齿。苦槠叶硬硬该,有蜡质层,蒸勿烂亦有清香,属垫青餣的不二佳品。其叶可用多套(次),甚至转年还能用。
(作者供职于台州学院)
来源:台州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