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花开,再季清明
/4/9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春暖花开
油菜花
花语:收获
油菜花,别名芸薹(YUNTAI),拉丁文名Brassicacampestris,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是一种十字花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集中在江西婺源篁(huáng)岭、汉中盆地和江岭万亩梯田、云南罗平平原、青海门源高原等。每当植株花开之际,仿佛是融化的太阳,给人无限的生机之感,所以它寓意着收获以及生命、无限的力量,油菜花的不仅起到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它的种子是可以榨油。”
山茶花
花语:理想的爱
茶花(学名:Camelliasp.)又名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多种植物和园艺品种的通称。花瓣为碗形,分单瓣或重瓣,单瓣茶花多为原始花种,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茶花有不同程度的红、紫、白、黄各色花种,甚至还有彩色斑纹茶花,而花枝最高可以达到4米。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花期较长,从10月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开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份。
它在凋谢时花朵会一片一片的缓慢的凋谢,一直到生命的结束。它这样小心翼翼的凋谢的方式,就和人们追求理想中的伴侣的态度是一样的。纯真无邪:当庭院中显得毫无生气,或是已经有积雪,它还是会静静地绽放着,让人感到高傲、纯真无邪。
杏花
杏花(学名:Prunusarmeniaca),一种花,又称杏子,是杏属李亚科植物,其果肉、果仁均可食用。杏花单生,先叶开放,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是中国著名的观赏树木。杏可配植于庭前、墙隅、道路旁、水边,也可群植、片植于山坡、水畔,是春季主要的观赏树种。
花语:娇羞可爱
疑惑不解
倾慕之情
幸运幸福
杏花颜色白中带粉,有着娇羞可爱、疑惑不解、倾慕之情和幸运幸福的花语含义,可以将其送给可爱的女孩,称赞其娇羞可爱,还可送给喜欢的人表达对其倾慕之情,也可送给身边人谢谢对方带来的幸运与幸福。
清明习俗
1
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而今年的清明也尤为特殊,“危难突袭,英雄护国。而今初捷,共寄哀思”为表达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国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正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们,我国疫情才能迅速控制,向好发展。他们的付出,我们更应该牢记。
2
踏青
旧时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清明时节,正是春回大地之时,我国的疫情情况也日益好转,在防护措施做好的情况下,不如和亲朋好友一起,出门享受春日的暖阳,感受下春天的气息,一抒自严冬以来久居在家的苦闷,沐浴在四月温温柔柔的风里,开启属于我们的春日记忆~
3
放风筝
古人认为,放风筝不仅可以让疾病灾难随着风筝一起飞走,也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在不那么迷信的今天,放风筝也是既能休闲娱乐又能锻炼身体的不二选择。还记得儿时的画面,放线的在前猛跑,托风筝的在后紧随,在欢呼叫喊声中,一只只美丽的风筝纷纷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不知大家上次放风筝都是多久以前了,不如趁这个春日,去找找童年的回忆吧。
清明美食
1
青团子
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因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细腻的豆沙馅儿。如此,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的青团子,就亭亭于眼前了。
2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3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馅儿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也有包成饺子样的。
好书推荐
其实清明节,并不总是代表晦暗与死亡
事实上,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是清澈而明净的。
属于现代人的清明节
是带着淡淡哀愁缅怀先祖的时节
更是静下心来思考的难得机会
坐下来
捧一本好书
探索生命的意义与边界
12
1.《灵魂的事》
史铁生
这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从一篇《秋天的怀念》走进这本书,走进史铁生,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12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
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作者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书的主题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12
3.《从容的告别》
肯·希尔曼
“死亡”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种哲学意味。在作者看来,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在自己可控范围内有尊严的谢幕。而如果不可控,那么亲人应有一种理智的悲观主义。这本书中,作者以死亡为核心,阐述了“衰老”,“虚弱”,“过度医疗化”,“跌倒”,“做手术”,“建立新的体系等相关问题,与我们社会越来越发展的今天来说,作者的思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现实意义。
清明杂记
1、新华社
《长大后,终于读懂了清明》
“祭奠祖先、缅怀英烈
是感恩的仪式
是中华儿女间
维系血脉亲情的纽带
不忘先祖、不负先烈
绵延不息的爱与牵挂
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永存”
2、新华社
《铭记疫情中逝去的每一个生命》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
应该是记忆里最漫长的一个冬天
许许多多的身影
永远定格在那些日子里
再也不能走进春光明媚”
3、共青团中央
《清明,将春天的花献给你》
“清明节的到来,凝聚了我们深沉的哀思,
也意味着春天真正来临。
我们在这个冬天所经历的一切,
是悲伤的记忆,是告别亲人的不舍,
也是坚定抗争中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带着逝者的遗志,我们不会被轻易击垮。
严冬之后,必有万物复苏,必有夏花烂漫。”
4、中国国家地理
《清明,我们怀念逝者,也憧憬未来》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华始,
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今年的清明,和往年不太一样
我们心中
又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一份对心灵的慰藉
相信四月一过
盼望已久的“春天”就不远了”
作者:第七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