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艾粄

“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每年清明节,清明时节,人们在外出祭祀、踏青时便会采摘些鲜嫩的艾叶、鼠曲草、竺叶、鸡矢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各类清明粄。

艾草制糕点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客家地区、江浙地区、福建地区及潮汕,江浙地区称“青团”,粤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艾粄”,粤北及江西地区一般称“艾米果”或“艾糍”,闽南和潮汕地区称“艾粿”。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而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喜欢裹肉馅并且捏成饺子形。

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在我家这边,年前做印粄(普通的、有印制图案的粄)是一个传统,就算由于忙碌没有时间制作,也要购买一些来吃。这是家家户户都喜爱的美食,平常也可以制作来吃。我也从小在家里老一辈的熏陶下,喜爱这个美食,还会帮忙一起制作(我家更喜欢做的是艾粄)。小时候临近年关,家人会聚在一起,分工合作,而我总是负责印图案的那个,看着一笼又一笼的艾粄伴随着腾腾的热气出锅,便觉这即是年味。今年年后,我便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图为和面过程

艾粄的制作首先要从艾粄皮开始,有两种选择。第一种,便是将艾草晒干后,除去里面的泥沙等杂物。放入水中洗净再拧干水分,与红糖一起煮熟后,再把蒸好的面剂放入其中搅匀,最后把混合后的小面团加入面粉中继续揉搓成大面团。第二种,则是将艾草洗净后,直接放锅内加水煲烂,煲时加碱水和适量油。煲烂的艾草捞起,沥干水,放砧板上剁烂,或放搅拌机内搅烂后,在艾草内加糯米粉和粘米粉和成面团。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的作用。

甜口味馅料

包入馅料

艾粄的皮是没有味道的,所以为了丰富口感,我们会包入馅料。馅料一般有咸、甜两种口味,我家这次是两种口味都有准备。咸口味只需将花生仁碾碎,葱剁碎后下油锅炸出香味,再加盐搅匀就完成了;甜口味则是将花生仁碾碎、白芝麻炒香和椰蓉、糖瓜条切碎后,混合加白糖及葱油搅匀就可以了。

印制

模具

香蕉叶及油纸

接下来便是艾粄的制作,每个地区都不太一样,我家则是会用特制的模具在上面印上图案。模具的花色、形状多种多样,因此每家每户的艾粄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将面团分成小剂,分别包入馅料,包好捏成团。然后用力将团子压扁,均匀沾上面粉后放入模具,用手掌内侧轻轻按压。轻轻拍打模具侧面后印好图案的艾粄便脱下来了。印好图案的艾粄下方要垫上油纸,刷上油的香蕉叶或莲雾叶也是可以的,适用莲雾叶的话,在吃艾粄的时候还会闻到莲雾的清香。最后,留有适当的间距摆放到蒸托上就可以放进锅里蒸了。

蒸好的艾粄

蒸粄,需要用到灶和一口大锅。等到锅中的水沸腾后,将蒸托放入锅中,盖上盖子蒸20分钟后,还要用小火焖2分钟。最后,便艾粄就可以出锅啦!蒸好的艾粄放凉后可以存放在冰箱里很长一段时间。想吃的时候取出来加热后便可以吃啦。

艾粄,对我来说是特别的,它不仅仅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从小到大、家里团圆和年味的寄托。年年时光流似水,常以青团寄祝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zz/5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