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寒食节

你知道寒食节的起源和来历吗?

在夏历冬至后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寒食节吗?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功能不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的节日特色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的习俗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载:“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晌。”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

到隋时有将鸡蛋染成蓝、红等颜色,仍如雕镂,辗转互相赠送,或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现传承成为民间工艺,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

如唐代寒食节吃煮鸡蛋就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更有好事者,在鸡蛋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并染上色彩,增加鸡蛋的外观美感,久之,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这就是唐人所说的镂鸡子。

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重要的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称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值得注意的是,寒食节与清明节本为两个节日,寒食节究竟是哪一日,一说是清明的前一日,一说是清明前两日,说法不一。

踏青

踏青是常见的寒食节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打秋千

寒食节的习俗,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人们不仅踏青旅游,而且要进行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节日充满了春天的欢乐。打秋千起源于何时?一说是由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擅变而来,一说起源于汉武帝时代。

踢足球

踢足球也是清明节常举行的娱乐活动也是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唐代足球壳由汉代的充毛发展为充气,用动物的膀胧作球胆,增加了球体的弹性。

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节的养生禁忌

从饮食养生上来讲,春季气候多变,却又雨频风燥,湿气重,易困脾,易患呼吸道疾病。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春季应“及时雨脾胃,止虚寒泄痢”。因此春季饮食宜温,养护脾胃,助阳散热。纵观各地的寒食食品,多以糥米、面粉为主材料,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暖胃的功效,面粉则养心益肾、活血健脾。

另外,糕点配料也多有补益作用,如“青团”虽因地方物产不同,有艾叶、鼠曲草、浆麦草、苎麻叶、时新蔬菜等分别,但都是有益补功效之物。艾叶性温,可散寒袪湿;鼠曲草性平,具有止咳平喘,袪风湿等功效。另辅食有枣、花生、莲子、芝麻、桂圆等,枣类补中益气、健脾补胃,莲子味甘、清心醒脾、补中养神,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桂圆甘味归脾,能益人智。因而从制作材料来看,寒食符合春季气候特征,亦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有利于养生和疾病的防治。但若放凉后冷食,仍是伤脾胃的做法。因此,建议大家在这春困之季,还是多多温热就餐,益气健脾,养血蓄精,不宜过多食用生冷寒杂之物,应浅尝辄止。

寒食节、清明节要到了

让我们跟亲人一起

到户外抓住春天的尾巴吧~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图文来源:网络

图文编辑:又又

投稿邮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不错
白癜风哪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zz/2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