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宁化地处闽西,均属纯客家县。这里阳光充沛、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十八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约一千七百五十毫米,无霜期约三百天左右),田间地头、溪边山林都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其中,许多植物均可入药,俗称草药。
“不识就是草,识货便是宝。”就是对草药很好的诠释。
这些草药为常年居住山区的乡亲所喜爱,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客家草药文化。下面对客家几种常用的草药作浅显简单的叙述。
鱼腥草鱼腥草俗称积茶,有的地方叫狗贴耳或狗点米。属种子类植物,多年生宿根草本。入药为三白草科蕺菜的地上部分。常生长于田埂、路旁、山野等阴湿地。味辛,性味寒凉,入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等功效。主要成分为鱼腥草素、软脂酸和亚油酸、软脂酸和甲基正壬酮等,对各种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一般煎水作凉茶,炖肉汤也可放少许叶片,广泛用于清热降火,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败酱草败酱草俗称苦斋,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种子类败酱科植物,高一般六十至一百二十公分,七至十一月开花。常生长于山坡、林下杂草中。性味苦、凉。主要成分含生物碱、挥发油、皂甙和鞣质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等功能。夏天常用鲜叶煲猪骨汤等,能增强食欲、开胃健脾,晒干的叶片煎水服用一段时间,对治疗慢性阑尾炎有特效。
金银花金银花属种子类忍冬科植物,入药为干燥花蕾。有的地方称双花或银花。栽培或野生于从林中。性味甘、寒,入肺、胃、大肠经。主要成分为氯原酸、异氯原酸、木犀草素等。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等功效。可治风热感冒等。
菊花菊花属种子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为干燥头状花序。性味:甘、苦,微寒;入肺、肝经。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绿原酸、微量元素等。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对细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另外,长期服用菊花茶还可降血压。
鼠曲草鼠曲草俗称浪菇(二月做浪菇粿就是用该植物的叶),属种子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用全草。生长在山野阴湿地。味甘,性平,无毒。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维生素B、叶绿素、物甾醇等。具有益肝、明目、消烦躁、解毒、利尿等功能,对治疗呼吸道、咳嗽气喘、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
山苍子山苍子属樟科植物,亦称木姜子,入药为山苍子的根、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野生于灌木丛中,有的地方人工栽培。根,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叶,多鲜用。果,七至八月采收,晒干备用。味辛、微苦。具有驱风散寒、温中理气等功能。根、果治风寒感冒、胃寒气滞,叶可治跌打损伤。
枇杷叶枇杷属蔷薇科植物,入药为枇杷的干燥叶,刷去茸毛,煎水。性味苦、平,入肺、胃经。主要成分为乌索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等。具有清肺化痰和胃降逆等功能,主治肺热咳喘、胃热呕吐等。
艾艾属种子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用艾梗和艾根。艾一般生于山坡、田梗湿地。性味:苦、辛、湿,入脾、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暖胃、抑肝火等功能。
石菖蒲石菖蒲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用其根茎。生长于山谷、溪边的岩石缝隙间。味辛、湿,入心、肝、胃经。主要成分为脑蒿、氨基酸和糖类。具有开窍豁痰、化湿和胃功能。
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药用全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田埂湿地,性味甘、淡、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能。主治痢疾肠炎、肺炎、胰腺炎及部分肿瘤。
车前草车前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于溪边、山谷、路旁、园地等地。性味甘、淡、寒,入肝、肾、小肠经。具有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等功能,主治湿热淋浊、泄泻、目赤肿痛等。
益母草益母草属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含益母草碱、水苏碱、氯化钾、有机酸等成分,入药为新鲜或干燥全草。常野生于山野、路旁、村庄等向阳处。性味辛、苦、微寒,入肝、心、膀胱经,具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等功能。
金樱子金樱子属蔷薇科绿蔓性灌木,入药为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酸、涩、平,入肾、膀胱、大肠经。具有固精益肾、涩肠止泻等功能,一般用于浸谷烧酒服用,也可煲汤食用。
以上所述仅是客家常用草药的数种,并不是全部。草药最大特点在于天然性和多能性。另外,草药还具有易于采摘、毒副作用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
客家草药是长期生活在山区的客家人口传身教的智慧结晶,我们理应用科学的观点和理论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感恩的心/文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清流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