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百花盛开,新叶青青,国人还有已流传千年的清明习俗,饮食、文化活动、衣着穿戴还有行为禁忌等。此类种种,大家打小必被家里的大人们叮嘱过。
那这些习俗,你还记得吗?
民以食为先
炎黄子孙自古奉“以食为先”,而在清明节的时候,却是要禁火的。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介子推。
“子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有割股啖君之功。重耳返国主政,子推偕母隐于山中。晋文公求贤不得,放火焚山逼其出,子推母子守志被焚。文公敕令子推忌日焚火寒食,是为寒食节。”
这便是寒食习俗的由来。
到了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到介子推被焚死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竟复活了。
睹物思人,念及子推一生,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此后,百姓便开始在这一天祭祖扫墓。
到了唐朝,祭拜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于是清明节寒食便定了下来。
那么,不开火的话,吃什么好呢?
就福建人民来说,在清明节可以吃到各式寒食小食。福州吃的“清明粿”,由鼠曲草压榨成汁,再掺入米浆揉成面皮,再裹着枣泥、豆沙、萝卜丝包成。
客家人吃“清明粄”和“清明桃”,用绿面白背的野生苎叶,榨汁搀进面粉,揉做面皮,包着笋、香菇和肉,或是芋头和虾米。
而泰宁人吃包着笋、香菇和肉,或是芋头和虾米做的“暖菇包子”,暖菇是由泰宁话音译过来的,其实就是鼠曲草。
在闽南的福建百姓,则普遍会吃卷了海苔、鸡蛋和一点甜酱的时蔬薄饼。饼皮里,自然也离不了山里的野生草药。
虽然各地吃的东西形状不同、佐料不一,但里面都放了让食物变绿的草药,比如,鼠曲草、苎叶和艾叶。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另外,对于寒食习俗,清明那天,当你动身出发去祭扫,衣着整齐,不食或者食素,也是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呀。
“清明拜山”
“清明拜山”为何?其实就是“扫墓”的意思,南方的墓园大都在山上,故而有些地方称之为“拜山”。
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祭扫仪式因着各地区传统而略有不同,但“祭果烧钱”是八九不离十的。
清明这一天,家里的长辈们会带上提前准备好香烛炮仗,先人在世时喜欢的瓜果酒食,喜爱的文玩旧物,另备足纸钱元宝,以供奉先人。
另外,在有些地方,祭祀先人前,还有奉香山神土地的习惯。山神土地作为墓地的守护神,点烛奉香,以示崇敬。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然后烧化金帛纸钱,奠酒摆食之后,方可撤供离开。
文化活动
相传也正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锻炼身体。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适合春耕春种,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乃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插柳
清明需戴柳、插柳。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的时候。佛教中的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所以,若是看见断了线的风筝,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大可以许个心愿一并寄托。
禁忌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旧时,在某些地区还有妇女忌行路的传统。另有一说,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当然,“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你懂得。
因此,清明,既有感怀先祖离人泪,也有满目春色醉怡人,这流传了几千年的风俗节日,不论如何也不应料峭荒废,各样的习俗、各样的活动,传统文化的捡拾与继承,并不一定是在宣传栏上大张旗鼓地贴上布告,当文化习惯已经留存在了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在血脉的记忆中就留下了烙印。
借宋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做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