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缙云
松花馅最有特色
俗称:蓬点心/清明粿
形状:月牙形
庆元
俗称:社粿
形状:饼状
“土披萨”里有家乡味
龙泉
俗称:蓬粿
形状:饼状
煎起来吃更美味
清明时节,龙泉人普遍要做蓬粿、炊蓬糕,他们做蓬粿用的材料同样是从野外摘来的青蓬,洗净后经开水烫,清水漂,再切碎,磨成浆,加入糯米、米混合成米粉,将煎成的糖油,倒入蓬浆米粉中拌均匀,稀稠适度。
由于龙泉的蓬粿是没陷的,主妇们会在蓬浆米粉里加入少许盐,然后用模具做成精美的形状,再装到蒸笼里,在旺火沸水中炊上两三个小时,炊出来的蓬粿晶莹透绿,形似碧玉,香气扑鼻,糥甜可口。
云和
俗称:蓬餣
形状:团状
制作工序更为简单
松阳
俗称:古(音)
形状:椭圆形、大饺子形
馅料里包着粉丝
松阳的清明粿长得很可爱,有的像一个稍扁的鸭蛋,颜色比鸭蛋壳绿,有的是大大的饺子状有人的手掌心大小,“饺子口”的褶皱比莲都的“蓬点心”要宽要少。
在馅料上,松阳的清明粿也分为甜味与咸味。松阳的咸味清明粿与丽水其他地方不同,除了也会放入笋、咸菜等常见馅料,松阳人还会在馅里包入粉丝。粉丝与新鲜的笋、肉混合在一起,缠缠绵绵,别是一番鲜爽。而甜味的清明粿主要是红豆沙馅。
清明粿做好后,就把粿子放在一个圆形的蒸笼里,每个清明粿下垫上柚子叶,用不了多久,蒸笼里就会冒出袭袭粿香,清香四溢,而粉丝馅的清明粿特别管饱,三两个下肚,便觉得尤其满足。
遂昌
俗称:菇(音)
形状:各种馒头状
“粿胚”能长期储存
遂昌清明粿的形状比较多,遂昌人喜欢将清明粿捏成各种形状,有寿桃型、馒头型,还会将清明粿的顶部拧成一股小麻花来区分咸味和甜味。
在馅料上,遂昌的清明粿和其他地方类似,甜味以豆沙为主,也有些地方会将糯米与芝麻、白糖混成甜甜的汤罐进清明粿里,咸味则会加香菇、雪菜和肉丝。
在遂昌吃清明粿的习俗中,最特别的是会将清明粿的“胚”单独保存起来,风干后慢慢吃。这里清明粿的“胚”指的就是用的鼠曲草、蓬草等加米粉制成的清明粿“皮”,用遂昌话则称为清粿胚。遂昌网友“Minota”告诉记者,清粿胚揉成团后,分成一个个小团压扁,揉成一个大饼状,中间像铜钱一样开个孔,晾干之后,用绳子串起来,就像北方挂玉米棒子一样挂在家里,能吃许久。
这种清粿胚也有很多吃法:掰下来加水化开后包上馅吃,直接放油锅里煎起来吃……
青田
俗称:清明馍糍
形状:饺子状、月饼状
包清明粿是女人的事
对于漂泊在外的青田人来说,清明馍糍是记忆里深深思念的小吃。在青田,每年清明前,家里的女性就会提着蓝子,到野外采摘蓬草,一般只采摘嫩叶,蓬草做成的粿皮有韧劲有嚼头,还不会吸收馅里的油,一口咬下去,咸香满口。
青田的清明粿分甜、咸两种,甜的包豆沙、咸的包咸菜、笋、鱿鱼等,形状有月牙形和月饼形。
青田人做清明粿,是用棉菜、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皮,白色的米粉加上棉菜的绿色汁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准备好的各种馅,包成圆果型,每个清明粿下面都会垫一张大小合适的釉子叶或者粽子叶。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碧绿光滑,透着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
在青田,听说包清明果是家中女人的事,男人一般不参与。
景宁
俗称:清明粿
形状:圆圆的、月饼形
用三片山茶花叶包裹
在景宁,做清明粿是很多家庭清明前的大事。纯手工制作,乡里乡亲、亲朋好友一同齐心协力,揉“粿团”、做馅,走进乡村,到处是一派忙碌景象。
景宁的清明粿在不同的的镇上还有不同的样子,比如在英川一带,清明粿多是红豆沙馅、笋肉馅,揉成圆形,下面垫上一张柚子叶。而在梅岐一带,清明粿则会用野生山茶花的叶子进行包裹,先是底下垫上一片,清明粿两边再各盖两片,形成一个小帐篷,将清明粿藏在里面。甜的馅料一般用赤豆,不做成豆沙,粒粒分明地包裹在里面。用山茶花叶包起来的清明粿,吃起来特别清香,既有蓬草特有味道还有山茶花叶子的清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