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芝麻咸蛋黄肉松哪种馅

撰文南京学习在线图片

地道风物网络版权??赣鄱风物

青团寓意:纪念先人、团圆

艾草如夜雨春韭,窸窸窣窣的绿染田间。艾草青团也在此时隆重登场。清明时节,除了缅怀先人、郊游踏青,吃青团也是传统习俗之一。这种起源于江南的美食,经历了从祭品再到时令佳品的转变。如今,青团已走出江南烟雨,火遍大江南北。01

青团:

春天的共同期待

青团在南方各地的叫法各不相同,又称清明饼、茨壳粿、清明粿、清明粑、艾糍、菠菠粿等。关于青团的起源并无统一定论,只能从一些古代文献中追溯出点滴历史。在诸多论说中,主流观点更倾向于“青白团子”的起源说。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耳。”这一记载点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青团这种小食,诞生于我国食俗文化代表之一的“寒食节”;二是青团的前身来自寒食节曾经的食物——青精饭。寒食节起初因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而设,后因在日期上与节气“清明”相差无几,逐渐出现“只知清明,不知寒食”的现象。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并提为一,正式出现“清明节”这一节日。寒食节的食俗之一——“青白团子”被完整继承下来,成为清明节祭祀的必备祭品。清代《清嘉录》有:“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清朝文人徐达源的《吴门竹枝词》也说:“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以上记载均可看出,青团作为祭祀用品一直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而清代美食家袁枚则更加注重其美食的形象,他在《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渐渐地,青团开始摆脱祭祀的用途,成为江南一道传统点心,成为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春天的共同期待。02创造:

美食的无限可能

做青团用的野菜有泥胡菜、艾蒿、鼠曲草等数种,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制作的,但最常见的便是艾草为汁。艾草,也叫艾蒿、冰台、医草,《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馄饨,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可见清明吃艾草青团还颇有些春日疗愈的功效。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芝麻馅、豆沙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拳头般大小的绿色团子。蒸熟以后,绿色纹理在圆溜溜的青团上隐隐浮现,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清明吃青团的习俗渐渐在全国流行后,中国人发挥出无穷智慧,“青团+地方美食”揉成了一团。每年青团上市的时候,都会引发一个话题——甜咸之争。和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一样,青团界的甜咸之争从古代就开始了。“甜党”以豆沙、芝麻为馅,咸党则是春笋肉丁、咸蛋黄、香干马兰头等。青团的首选馅料是红豆沙,这也是青团最传统的馅料。红红的豆沙配上绿油油的外皮,光是外表就让人食欲大增。香香的黑芝麻被软绵绵的外皮包裹着,一口咬下去,清新的艾草香和热烈的芝麻香一涌而出。咸蛋黄肉松馅的青团则是“咸党”的胜利。咸蛋黄和肉松的经典搭配让人怎么吃都不腻,不管是包进月饼还是包进青团里都口味极佳。蔬菜肉丁馅儿乍一听更像是包饺子用到的配料,但这种口味的青团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江南春短,追从时令的野生艾草青团赏味期也只有十几天。“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切勿错过这一鲜活的春味。

-END-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zz/10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