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明节吃什么,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如江南吃青团子、客家人吃艾粄、厦门吃薄饼……具体清明节吃什么?小编为您介绍18种节气美食,不妨来看看清明节的传统食物吧。
1、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后制作成团子。
2、艾粄(bǎn)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3、馓子(sǎn)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4、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
5、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6、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7、薄饼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8、大葱和蛋饼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朴籽粿(guǒ)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
10、芥菜饭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11、枣糕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12、清明饭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
13、子福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14、菠菠粿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15、欢喜团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
16、乌稔(rěn)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17、润饼菜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18、粽子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