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日说青团吃一口软糯的青团,尝一口春

疫情在我国逐渐向好,春的气息,越来越浓,春日的各种时令美食,也纷纷现身。有一款流行于南方多地的小吃,绿油油润滑滑,馅料丰盛,它释放着春日复苏的气息,与温润的南方烟雨相映衬。每年,它会在清明前后,如期出现。它就是青团,通常是混融着经过细密揉碎的艾叶、糯米粉、菜籽油、芝麻红糖、豆沙等。艾叶作为重要原料,能除去身体的倦怠之感,同时,它也与馅料相中和。这小吃,内在通透的碧玉观感,拥有无限的赏味价值。品尝这款季节限定美食,是为了完成春天的仪式。以往,在上海,人们常会在杏花楼等老店门前,排长队,等待选购新鲜出炉的它,我感觉,这就像是一种时令性活动。今年,这样的场面估计不会上演,而粉丝对它的热情,依然不会减,一定会有大批人,通过网购形式,来满足味蕾。我虽是北方人,但有"南方胃",青团吃过两次,第一次是上海"沈大成"的;再有一次,是在苏州甪直古镇,恰巧遇到的"手作款"。其实,现在网购发达,很多事物,已模糊了南北地域界限,馅料多样诱人的青团,一度成了网红食品。就算不用网购,在北京的稻香村,也有的卖。可要论起口味来,比起蛋黄肉松、芒果流沙等口味,我还是倾向基础的经典味道,比如豆沙馅的。青团是盛行于江浙地区的风物,名称也随着历史变迁,而多有变幻。"青团"是清代传至今日的名称。清人对它的热情,就像现在一样,往往每年清明前后,都是积极抢购……有诗为证:“青团黄粽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而它在明朝时,却另有名称,《杭州府志》记载过一种“青圆子”,就是青团。而如果再回溯一番,宋朝时,清明节前后,人们吃的寒食饼,也是青团的祖先。宋徽宗曾吟诗:“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连。”其中的“茸母”,便是鼠曲草,一种寒食饼的绿色原材。宋徽宗的诗中,寒食节与清明节联系紧密,此种小吃,更是与寒食节渊源颇深。古昔的寒食节,为纪念先人,有吃冷食的习俗,寒食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的。而寒食饼也不是最初版本的青团。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鼠曲草汁的"龙舌?",才可称作是初代青团。而它同另一个节日,就是我在写女儿节的文章中,提过的上巳节,有很多关联。这最初的"青团",还流传至东瀛。就是现今日本的一款点心——草饼,它原是一种原始祭祀物,现在却是家喻户晓的小吃,周作人先生还写过呢。草饼现在,青团真正被叫成“青团”的地区,基本集中在上海、宁波,而在浙江很多城市,它的名字却很多样。在杭州,人们称其为"清明团子";绍兴人还赋予它更多名字,如:青青裹、青麻糍……温州人的习惯中,青团又名“清明饼”;在临海的台州,对于它,也有格外独特的名号——青餣。此外,浙江各地的青团做法,也有独特意趣。温州人在蒸青团时,会在其下垫柚子叶,可令植物之味融汇贯通;衢州人的青团内料,有咸菜、辣椒……在江浙之外的多地,它也有很多变身。如广西的艾粑,广东的艾粄,安徽的艾草果,四川的艾蒿馍馍,贵州的清明粑……尽管外形多有异态,但这些绿色系的"春之精灵",都是"同根生"的"亲属",只是有不同地域的风土印痕。在历史变迁还有风俗文化的影响下,它们才呈现出各异风貌,这也表现出,我国饮食文化博大且细密的特质。青团的"衍生品"青团,模样可人,外披绿色外衣,内裹乾坤,令无数人心牵神移。在近期不断的负面信息中,它的出现,定然会为人们带来安慰。再强烈的病毒,也不会阻碍春的来临,而绿莹莹的它,却是烂漫春日中,不可忽略的"代言人"。它虽然软柔,却有深沉的内力。以上四张,制作青团上海沈大成老店苏州甪直古镇的青团扶日摄扶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tx/6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