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潞水汤圆

方志之声:

故乡是人生的根,乡愁是血脉的情。无论你离开家乡多久,总有一盏灯始终为你守候;无论你离开家乡多远,总有一根线把你与家乡紧牵。潞水汤圆,家乡的小吃,身边的美味,舌尖上的中国,即使远在天涯,即使相隔千年,它永远是潞水人最温情的“乡愁”。

段立新先生这篇文章穿越四季,讲述了美味背后人与自然的故事。不仅寄托着潞水人对家乡山水和亲人的眷恋,也承载着祖辈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更传达着人们对故土、祖先和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寻根!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习近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的,山美水美味美的家乡不应当离我们渐行渐远!

家是一帧温馨的乡村风景画

汤圆也叫“浮元子”,在我国北方地区又叫元宵,这是一种至少起源于宋代的传统小吃。到近代,我国北方地区的人逐渐倾向于把它统称为“汤圆”,据说这与袁世凯有关系。民间传说,有一年元宵节,时为北洋重臣的袁世凯应邀到皇宫,与王公贵戚一道陪皇上过元宵节。照例,其间有吃元宵这个环节。上元宵的时候,值班太监如上其它菜肴点心一样呼告一声“元宵来啦……”想不到,这犯了袁世凯的忌讳:“元宵者,袁消也!”敢情是诅咒我袁某人完蛋?哼!结果是这个太监不明就里遭到了一场惩罚。一人忌讳而万人噤声。据说,就是这样,在北方地区,这种小吃后来被统称为汤圆。在江南一隅的茶陵潞水可没有这样的忌讳和担心,因为千百年来,潞水人始终把这种小吃叫做“饺”。

潞水河上的春天(潞水元王)

在潞水,吃饺关乎着时序变化及节庆活动。一年里,最早吃饺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时,家家户户里外灯火通明,大家在看过打铁花,看过舞龙灯打狮子,游过灯之后,再吃一碗热乎乎的水饺。对于儿童来说,这一个夜晚最为盼望的是吃鸡婆饺。当主妇的却是不急不躁,在吃饺、吃鸡婆饺之前,先在屋里屋外焚香致祭,祭祀祖先,祭祀司命娘娘,然后才招呼大家来品尝这些美味。这里说“品尝这些美味”与前面说“吃鸡婆饺”一样,是不准确的,因为照例鸡婆饺至少要待元宵节后一天才能吃。所谓“吃鸡婆饺”,其实是把鸡婆饺分发给家中的小孩,让他们各自拿着玩儿去。不过,潞水人这样说习惯了,并不在乎准确与否。我这里呢,依照潞水人的惯例来说吧。

做好的碱水饺即潞水汤圆之一

鸡婆饺,在我国西北地区叫“米塑”,通俗一点说,就是用粮食加工制作而成的家禽家蓄,还有瓜果。过元宵节而用鸡婆饺当供品来祭祀祖先神灵,这可能是古代用猪牛羊等作牺牲来祭祀的习俗遗留。潞水民间传说,每家每户都有司命娘娘住家护佑家人,给人分派不同的运气。这位司命娘娘平时呆在家里,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的时候,就要放假到天庭去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过年,直到来年元宵节夜晚才姗姗而来重新履职。这时,各家各户的主妇就要特意准备一份鸡婆饺来做红包迎接她老人家上班。据说,这样一来,司命娘娘她老人家一定会慈颜欢笑,保佑主家一年里六畜兴旺,养猪喂鸡顺顺溜溜。

打斋的模具

春天一到,草木依次萌发。新发的草叶,鲜嫩而肥。这时,鼠曲草啦,苎麻叶啦,艾叶啦,都适合于作做饺的食材。初夏一到,夏枯草开起淡紫色的穗状花,也适合于作做饺的食材。潞水人说,这个季节把这些食材采过来,与稻米一起加工成饺“吃了好”。“好”是什么?你若问一个潞水老人,她(或者他)会哈哈一笑,然后回答你:“古话说:‘三月咭了青,身上老老轻’,晓不晓得?”各位,“三月咭了青,身上老老轻”,格“古话”是么意思呢,你晓得不啰?也通俗一点说吧,就是对你的身体有好处,就是有利于你的身体健康。

春耕时节(潞水下坊)

春耕农忙时节,潞水人还会吃炒饺。这是一种以籼米为主要食材,外加黑豆、肉片、胡椒粉等佐料,经过石磨磨制加工,然后先煮后炒再蒸几个环节加工而成的米饺。有大方而且特别体贴丈夫和家人的主妇还会到鸡窝里抓起一只即将生蛋的仔鸡,或者生蛋至少已经一年的老母鸡,然后拿起菜刀把鸡宰了,扣在炒饺上细火慢蒸。这时,炒饺要稍稍改一下名字,叫鸡婆炒饺。假如这个时候你有幸到吃炒饺的人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热情地劝你多吃,“吃吧,炒饺营养,大补呢。”较之于普通的炒饺,这鸡婆炒饺就更加“营养,大补呢”,不信你试试。闲时吃希,忙时咭稠,农忙时节大家都要消耗体力,有得是要由炒饺、鸡婆炒饺这样的补品来补充体力的。你别担心,主人家一定也希望你能及时补充体力的。

油糍(潞水汤圆的别名之一)

农历七月一到,潞水人要过七月半了。过七月半,迎接祖先亡灵一年一度回家看护后人,各家各户要依例按各个家族的议定的日期接爷爷嫲、供爷爷嫲、做会、送爷爷嫲。这时,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各家各户要准备两种特定的节日食品:杀子鸭供爷爷嫲,做饺送爷爷嫲。在这个节日里,潞水人又要吃饺了。在日常吃的饺之外,潞水人过七月半还要吃应节食品碱水饺,一种用籼米粉加石灰水加工而成的圆饼状蒸饺。主妇们一双巧手把石灰水调制得浓淡适宜,把石灰水添加得多少恰到好处,然后把和好的粉团捏得扁平浑圆,轻薄匀称,隔着水蒸熟之后,眼前的汤圆是清一色的淡黄,光滑,透明,吃起来劲道十足,带着清爽甘甜的回味。

博学的人吃过潞水碱水饺之后,一定会想起《齐民要术》在描述“粽”(或者角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时引用《风土记》的一段注释性文字:

春雨之前(潞水下坊片)

“(端午)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这一段文字比较通俗,让我们知道以石灰水与粮食加工成食品,至少在晋代就已经盛行;至少在加工方法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与潞水人的碱水饺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或者说,碱水饺是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加工而成的小吃吧。

莲叶何田田(潞水农元)

在潞水,同样是圆饼状而又有明显的应节特点的小吃叫做“斋”。这是为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炮及农历八月朝阳升观而专门制作的食品,对于虔诚的佛教信徒和司空老爷信众来说,它有着极其虔诚的宗教意义,是绝对的素食食品。做斋所需的食材是籼米米粉。制作的过程却是最有趣味:先用石碓舂好米粉,再按用生粉还是用湿粉的不同来完成下面的制作环节。用生粉的,直接加水把米粉和成粉团;用湿粉的,先按4:1左右的比例把米粉分成两份,多的一份加水煮熟揉成粉团,少的一份留而待用。如此这般制成粉团之后,再是把粉团掰成一个个小粉团,在手掌上揉成一个个小小的粉团,黏上生米粉轻轻放进专门的模具里压平,压实,做成半成品,最后是把半成品码进蒸笼里隔水蒸熟。蒸熟的斋好有一看:它洁白如乳,厚薄适中,圆而带着漂亮的荷叶边,斋面上有阳刻荷花、福字图案。咬一口,细细的品尝,你的口中会生发出一股淡淡的甜味,绵绵如娟娟细流,有的是回味。余味润齿,也许会让你三天三夜一直都能感觉到它的香甜。

流动的乡愁

至少在宋代,我国民间就有吃月饼的习俗。周密作《武林旧事》,其中卷六《蒸作从食》一类食品中就记有“月饼”。古人吃的月饼是什么样子呢?陆启浤的《北京岁华记》对明代北京人吃的月饼有过描述:“面饼绘月中蟾兔”。明朝人吃的月饼装饰有蟾宫玉兔之类的纹饰,想来宋代人吃的月饼或许也与之相似。潞水人吃的斋呢,很可能与宋代以来的月饼有着渊源——也许就是同一种食品,因为食用、使用环境不同而略有差别吧。

“九月重阳十月钊,有呀咭冇也了”,一年之中的节日,潞水人不重视的是重阳节和十月钊。不过,不少谨守“老规矩”的人家或者家族至少是要简简单单地过十月钊的。十月钊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日,人们在扫墓、祭奠祖先的同时,往往会乘兴做应节的汤圆。这是一种带片糖等馅儿的汤圆,叫做“包饺”。“吃包饺,百病消”,这包饺有驱邪避疫的功效。

家是每一次村头的驻足等待

九月重阳节喝菊花、吴茱萸泡制的酒,登高揽胜,这是古人驱邪避疫心理的间接反映。潞水人十月钊吃包饺驱邪避疫或许是将重阳节混同于十月钊的结果。

孟元老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京城汴梁之事,其中卷八“重阳”条下云: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粟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北宋人过重阳节,节前一两天就要制作应节的粉糕馈赠亲朋好友邻里乡亲,这种粉糕要用彩旗与石榴之类的水果或者坚果等加以装饰。一句话,这应节的食品要特别装饰一番。除斋、包饺之外,潞水人吃的饺制作时都是不加任何装饰的。作包饺而添加馅儿,这改了不加任何装饰的常规。《东京梦华录》的上述记载,很容易让人想起潞水人的包饺似乎是北宋人重阳节粉糕的缩略版。

美丽的腰潞镇风景图

过了十月钊,时序的车轮正式进入冬季十月天了。十月下旬之后,潞水人开始陆陆续续挑起油茶仁进油坊打油。也是在这个时候,当年收的红薯晾干了水分,蒸煮之后软软的,甜味十足。新打了茶油的人家便架起锅,用新打的茶油和熟红薯、糯米粉制作汤圆。这一回,做成的汤圆像圆圆的面饼,煎炸之后,蓬松松的,像一颗颗带着裂口的黄绒球。这种饺有一个别致的名字:油糍。还有人把自家的饺做得更别致一点,做成圆圆的粉团,油煎之后再裹上一重红糖水,加工成黑中带黄、又香又甜的圆球,这叫“麻圆”。

家是熟悉的远山小河、村道田野

请不要对煎炸油糍、麻圆的人表示你的疑惑。“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家有美食而与邻里乡亲分享,活跃了街头里巷的气氛,融洽了邻里的感情。这个道理,你也懂。

(注:文章内容转载自《南浦潮》第十期,作者系茶陵潞水中学教师)

记录城市变迁

传承株洲历史

服务发展大局

方志株洲

hou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tx/6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