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永康十大名菜你吃过几种还有这么多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的时刻,没有比一道家乡的特色美食更能慰劳自己为理想为生活奔波而疲惫的身心。今天,就带你了解最具永康特色的家乡小吃……快来看看你吃过几种呢?

永康十大名菜

达夫纪静(白切火胴)

60多年前的一天,文学家郁达夫先生乘一顶小轿来到浙中胜地永康方岩,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方岩纪静》,认为方岩山“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此外,在方岩山脚下古街,被一只色泽金黄的金华火腿吸引,请店家一改传统的煲汤方式,取火腿心置于笼内蒸熟,着酱醋啖之。其形如层层堆砌的方岩山,咸香可人,咸鲜可口,遂成永康一名菜。

舜耕历山(太极芋泥羹)

传说舜帝躬耕历山时,培育出一种农作物。其芽浅红色,皮薄肉白,肉质粉糯,口味极佳。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永康舜芋”,其制作方式为:上笼蒸烂的舜芋去皮加入猪胴骨节制成的高汤中,调味成羹,再用香菜末撒出太极图形即可。其特点:入口香滑,造型独特。

高歌展翅(白切鹅肥肝)

鹅肥肝享有世界三大美食之誉,富含60%不饱和脂肪酸和6-7%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等功效。永康灰鹅是永康历史悠久的名禽,永康高歌公司以此开发出的鹅肥肝,其味细嫩、鲜香,回味无穷。其造型如一片欲飞的羽毛,“高歌展翅”跃然而出。

胡公思归(红烧“两头乌”)

北宋名臣胡则因“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而被百姓爱戴。后成为香火不断的著名地方神——“胡公大帝”。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他并勉励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公喜好家乡“两头乌”猪肉,尤以红烧为最。“两头乌”是金华地区特有的名猪,距今已有多年的养殖历史,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皮薄骨细、肉味鲜美的特点,肥而不腻,咸鲜带香,难怪数百年前的胡公,曾念念不忘家乡这道名菜。

白娘盗草(五指姜炖土鸡)

传说,当年白娘子为救夫君许仙之命,不顾自己安危,潜入天庭盗仙草。谁知刚拔两棵就被守草童子发现,在慌忙奔逃之中不慎将一棵失落在永康名山五指岩山麓。该仙草在那里繁衍开来,并被当地百姓称为“姜”。由于其特殊功效,当地有了“日食三钱五指姜,到老不要开药方”之说。用五指姜炖家养一年以上的土鸡,香气扑鼻,滋味鲜美,营养丰富,为不可多得之滋补药膳。

国太进香(白灼熏干)

相传,三国时东吴国太带病来乌伤县上浦乡进香,喜食这里的盐卤豆腐。一次进香时,不慎将一块准备摆放在神案上的豆腐落在香炉之中,待拿出却闻到阵阵诱人香味,禁不住尝了一口,味道异常鲜美。不久病好,感叹这里山川秀美的她,向孙权建议,祈上浦乡设置永康县,以祈人间永葆安康。吴国太不仅“创造”了“永康县”,还留下了独特的“烟熏豆腐干”。

绛雪素包(香煎素包)

永康清代才女吴绛雪,不仅工于诗文,留下了许多诗词佳句,对美食也颇有精研,香煎素包就是用上好盐卤豆腐皮包裹,老豆腐、菊花菜作馅,在油里文火煎制而成。其特点:外酥里香,色泽金黄。是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素食。

四方五金(火胴萝卜钱)

在过去的千百年间,永康工匠走南闯北,历经千难万苦,留下了“五金工匠走四方,县县府府不离康”的历史印记。而用地方特产永康萝卜做成的萝卜钱,是五金工匠们的必带之物,它不仅是冬天的上佳滋补之物,更寄托了以“钱”换钱的一种期翼。火胴萝卜钱,这是一道地道的永康土菜,汤味浓郁,回味久长。

状元励志“霉干菜炒肉”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陈亮是永康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幼年家贫,常以霉干菜下饭。在穷困之时,他都不忘自励,以报效国家。后人特别是学子们,都纷纷以陈亮为榜样,发奋攻读,以至永康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现在,这道菜已成了忆苦思甜的重要载体。当然,加入“两头乌”条肉的干菜,非昔日可比,其干香扑鼻,乃下酒、下饭的一道好菜。

永康麦饼(雪菜肉麦饼)

这是永康最负盛名的名点。用本地九头芥菜腌制的雪菜,加“两头乌”五花肉烘烤而成。咬之香气四溢,味道鲜美。相传远古黄帝在永康城南14里之石城山铸鼎之时,曾用麦面包裹碎肉在青铜板上烘烤的饼来果腹。这一方式流传至今,成为永康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

永康十大风味

像花一样的永康馓,可以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年味了,白色的生的馓放在油锅里油炸,炸至金黄色捞出来,酥脆可口。馓是永康最传统的过年小吃之一,在永康人的“字典”里,这种食品并不读sǎn,而读成sà。

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年中如果吃到了馓,就表示新年快到了。馓是为数不多的制作时得动用剪刀的糕点,它那花一样绽放的模样,为年增添了更多的喜庆与美好。

米胖

米胖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材,作为点心,解馋充饥,永康米胖虽与外地炒米相类,但风味迥异,吃起来酥脆爽口,齿颊留香,特别让年轻人喜欢。

米胖的加工讲究的是一个“胖”字:只有胖,才能虚,才能松,才能脆,也才能有那股奇特的清香。

金团

清明节,总少不了我们永康的传统小吃——金团。金团,很多地方都称其为清明馃或艾糕。惟独我们永康一带,却称这个与“金”浑身上下不搭边、用艾掺入糯米粉和大米粉然后放上馅捏起来的东西叫金团。

点击观看视频

金团和清明馃一起,是以前清明和冬至祭奠先人用的一种食品。做祭祀用的金团对野菜很有讲究,用“蓬”(艾叶)不用“芑”(鼠曲草),因为“芑”与“弃”谐音,容易造成误解,祭奠祖宗时,一些有悖孝悌的字眼都比较忌讳。

金团的清香、糯口,味道好,深得永康侬的喜爱。

豆芥

“七月半,豆芥、糖洋、发糕、馃”七月半,早稻已经收割完成,所以七月半的节庆美食以早稻米为原料的居多。

豆芥也叫“麻脸豆芥”,柔软,清香,现烤现吃,是七月半的主要美食。原料是:早稻米和丝瓜叶。早稻米加丝瓜叶磨成米浆,用平底锅“浇烤。浇出来的豆芥很薄,大小似“包北京烤鸭”吃的春卷皮。因加了丝瓜叶,色泽青绿。由因有丝瓜叶的掺入,米浆中有许多气泡,一“浇烤”就出现麻麻点点的许多气孔,像极了一脸“麻子”。

择子豆腐

柞子

每年秋天农闲时节,妈妈就会上山把像手枪子弹那样大小的择子果摘下来,洗干净晒干后磨成粉。然后在择子粉里加水搅成浆糊状,慢慢倒到煮开的水里,煮成糊状。再把煮熟的择子糊糊装入碗中,放凉后泡上冷开水,就成了择子豆腐。

青草腐

那时候的永康的夏天除了西瓜,最诱人的便是流街窜巷的‘青草腐’了。一到夏天,城里大街小巷和乡村的田间地头都可以看到卖青草腐的摊点和流动叫卖的人们。

青草腐,亦可称之为烧仙草‘青草’取之临海丘陵一带,是浙南沿海一带特有的植物!晒干后取少量于锅中煮至茎叶熟透,取出过水并过滤。然后将过滤后的汁液再烧至小沸,仍需过滤掉浮上来的一些杂质,最后加入足量的淀粉,搅匀~倒出冷却结冻后即可食用。

食用时根据自己的喜好还可以添加砂糖或薄荷,口感更佳。

树叶豆腐

也叫观音豆腐。制作程序与青草豆腐相似,吃法也基本相同。

原料是一种腐婢的树叶,这种树土名“臭娘子”。相传是因当时民间饥荒,尸横遍野,观音大士不忍见百姓受苦,于是遍撒杨枝甘露于人世,甘露所落地,长出青翠的小树,灾民以树叶捻汁,制成豆腐状的食物度过了饥荒,故此美称曰观音豆腐。

点击观看视频

外观亮透,可以看到内里的不均匀分布,入口带颗粒感,植物香也更浓郁。

糖洋糕

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介绍,糖洋糕是我们永康的特色夏秋冷食。以前,立夏一过,就有人挑着糖洋糕到村子里叫卖,可以用米换,大暑过后最畅销。

农民天未亮就到地里劳作了,到了八九点钟已饥肠辘辘,农妇们在家里做一些糖洋糕,带到田头当点心,香甜可口,既充饥又驱暑。绿色这层是因为加了丝瓜叶,红的这层是加了红糖。

小麦饼

“小麦饼,肉筒筒,让你吃吃不识侬。”小麦饼,又称单麦饼、麦饼筒,是永康独特悠久的风味佳肴,也是永康人的心头之好。

圆如盆、大如钵、薄如纸,烤好的小麦饼,类似春饼,但棕黑色的斑点显示出它经历的火炙。虽说是薄薄一层,朴实无华,但它韧如皮,香气扑鼻。因为方便保存,以前走南闯北的五金工匠通常都会带着小麦饼出门,再包上烟熏豆腐干充饥。

如今馅料丰富多彩,鸡蛋、豆芽、粉丝、白笋、萝卜、牛肉、羊肉……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往里面加。馅料搭配不同,自然造就了小麦饼口味的千变万化。而这千变万化的口感中,包罗了浓浓的永康年味。

角干麦饼

角干麦饼以麦面和红糖为主要原料,加入芝麻和葡萄干,经烘烤而成。食之味道香甜、松软。烤制角干麦饼时,先用面粉加红糖水和面,经发酵、揉搓后,将面团擀成2厘米厚的长条形,再用刀切成长条状,撒上芝麻、葡萄干。最后,斜向入刀,切成菱形,然后贴在锅沿烤,锅底则加水蒸,锅中间,放一个多孔铝屉以隔开水蒸气。

这样用蒸和烤结合的办法制作出来的角干麦饼一面酥脆,一面软糯,口感甜香。因为无内馅,很适合储存,就算放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变质。

部分文字来源永康味道、永康宾馆

图片作者:胡建新楼美如应栩漪陈昌余永康宾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tx/5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