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好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7628437.html端午節有許多儀式,取「午時水」、佩戴香包等。(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聽到有人說「端午節」由於相關的人物屈原、伍子胥等人都是「冤死」的,所以不適合說「端午節快樂」、「端午節愉快」之類的的賀語,只能用「端午節安康」、「端午節平安」等;其實,這完全都是對傳統民俗節日的不了解,隨意牽強附會所致。
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慶,基本上每一個都是歡慶的,所以向來都有許多慶祝的活動,也都被稱為「佳節」。「端午節」的傳說都與「水」有關,緣起於古代以水的潔淨、滌污的作用,洗淨污穢、袚除不祥,以保身體安康、精神愉快,歷來相關的人物,都是在後代陸續附翼、牽連上去的,其實著重的是該人物的精神,故選取作為紀念,其中若干具有「儀式」意義的活動,雖因時代、地域的區別,而略有異同及變化,本質上都是以歡欣鼓舞的心態去迎接的。
端午節熱鬧喧闐的龍舟競渡、互贈五色彩線、插菖蒲、佩艾草、食美粽、取午時水,固然皆與「安康」有關,但又何嘗不能是「快樂」的?若干號稱為「民俗學家」的人,往往特別喜歡談「禁忌」,這個不行、那個不宜,其實都是自說自話、向人炫學而已,殊不必在意,更無須忌避。
儀式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透過某些帶有象徵性的活動,引帶人感念、追思相關的人物,以獲取參與者內心的寧謐、安詳、振奮、愉悅等正面情緒,「安康」與「愉悅」,豈非正是一表一裡,相輔相成的?
澎湃新聞3日報導,端午節要掛艾蒲、吃粽子,但浙江台州黃岩人端午節很獨特,是一定要吃食餅筒——這是黃岩人在端午節最重要的傳統習俗,也是獨具特色的美食。與台灣清明節前1或2天寒食節吃潤餅的習俗,異曲同工。
一桌拼盤,盛滿米麵、鹵肉、蝦仁、綠豆芽、魷魚絲、蒜苗、蘿蔔絲、雞蛋絲、韭菜豆干、洋蔥鱔片、油條碎、包心菜等砌成條狀。菜肴中間,是兩大盤麵皮,一青一白,白的是麵皮,青的是鼠曲草與艾,兩種麵皮,包捲天下。
耐心而細緻地把一眾菜肴搬運到麵皮上,澆上一勺肉汁,以雙手扯過麵皮,帶著足夠的力道,將菜肴席捲起來,順勢一滾,一頭折疊,以麵皮本身的柔韌之力,將菜肴裹挾成粗粗胖胖的條筒狀,這就是黃岩人的食餅筒。
在黃岩人看來,食餅筒裡的菜式可多可少,少則五六樣,多則二十幾樣,只要想吃的都能包進去。問題也正在於此,吃食餅筒必須要人多才帶勁,六七個人嫌少,十一二人合適,十六七人不多。
黃岩的街頭常可見到賣食餅皮的攤子,很多老店更是門前排著一長溜的隊伍。端午節了,家家都要吃食餅筒。但攤食餅皮,可是個技術活兒,一般的人家做不好,乾脆就從街上買了回家。
食餅筒這個食物,台州各地都有,只是叫法不一。在仙居、路橋、黃岩叫做「食餅筒」,臨海人叫它「麥油脂」,在溫嶺叫做「席餅」,天台人則叫它「餃餅」或「五虎擒羊」,在三門它又是「麥焦」,到了玉環則成了「錫餅」。
食餅筒的由來,當地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是和戚繼光有關。說戚繼光抗倭時期,台州人家家戶戶都做了菜肴犒勞大軍。但是這麼多菜,怎麼送去軍營是個難題,也沒有那麼多的餐具,於是發明了食餅筒,直接把餅皮包了菜肴,送去給士兵們吃。
還有一種說法是和濟公有關。說是那個瘋癲的濟公和尚,看見人家吃剩下不少菜,覺得浪費了可惜,遂把剩菜包入麵餅,下一頓再吃。
每逢立夏、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黃岩人都喜歡吃食餅筒,尤其是在端午節,家家都要包食餅筒來吃——這也成為了當地十分獨特的端午習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