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小满rdquo养生未病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olandoweb.org/chaoliu/xinchao/1412.html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每年5月20~22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60度,《历书》记载:“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可能时有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地区耕作中正在进行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蘖,在晴天是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的好时机。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小满时节的饮食起居

适时添衣,避免受凉

小满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仍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

晚睡早起,保证午睡

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则律,应早起晚睡。为了保持精力充沛,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律;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第三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心境平和,防止情绪中暑

小满时节风火相煸,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心境不佳,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行为古怪,对事物缺少兴趣等,这就是常说的情绪中暑。要防止情绪中暑,首先要静心,越是天热,越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宽广,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病。

增加户外活动

此时可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如下棋、书法、钓鱼等怡养性情,也可在清晨参加体育锻炼,以散步、慢跑等为宜,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

饮食宜清淡

小满后不但天气炎热,汗出较多,雨水也较多,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利湿养阴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当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还可以常饮些生脉饮以益气生津。

生冷不过量

尤要注意控制生冷饮食,因过量进食生冷饮食不仅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还会进一步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特别对尚未发育健全的小儿消化系统和脏腑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影响更大。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小满开始要重视“未病先防”

从小满节气开始,要特别重视“未病先防”的养生观。所谓“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因小满节气正值五月下旬,从小满开始,气温明显增高,而湿度也明显增强,最易导致某些慢性病、肠胃病和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未病先防就是要坚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医学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况下的主导作用。因此,“治未病”就应该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小满时节防六种皮肤病

由于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天气潮湿,这就为皮肤病发作提供了条件,所以如果起居不当,很容易引发风疹、风湿疹、汗斑、湿疹、湿性皮肤病、足癣等六种疾病。针对小满天气的这个特点,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注意“防热防湿”,“未病先防”。

一般来说,在小满节气前后,这六种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包括湿郁肌肤、肠胃积热等,所以在治疗上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清爽清淡的素食有利于预防这类皮肤病,尤其是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应该多吃,如西瓜、苦瓜、桃、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而辛辣的食物应该相应减少,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等。

从养生方式来说,少吃辛辣,多吃苦瓜、喝绿豆汤,及熬凉茶都是降暑的好方法。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还有一定消暑作用。另外,小满时节吃点苦菜也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要特别注意衣物材质的选择,尽量穿着透气性好、能吸汗的衣袜,避免湿气郁积。常洗澡、勤换衣服,被子、毛巾等经常漂洗消毒。外出时要采取防晒措施,尽量少到蚊虫多的地方,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

而对患有这些疾病的病人,在饮食调养上则应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忌吃过于甜腻和油腻以及脂肪过多的助湿气食物。

小满节气重点防风疹

小满时节易高发的六种皮肤病中,尤其易发的是风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风疹”的病因病机有三点: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博,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了解了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和治疗。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一)风热证:其疹色红赤,痒甚,遇热加重,脉见浮数,此为感受风热之邪;

(二)风湿证:皮疹色白或微红,兼有身重,脉见浮缓,身受风湿之邪郁于肌肤:

(三)胃肠积热证:疹色红赤,兼见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脉多见数;风疹色红为热,腹痛便秘为腑气不通,胃肠积热之征。在治疗上应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

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类等。

以下是可供选用的小满食疗方

土豆粥

土豆克,灿米克。桂花克,白糖克。

将土豆削洗干净,切成小块。洗净灿米,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煎煮,烧沸后加入土豆熬者成粥,然后再调入桂花、白糖。

可治疗皮肤湿疹。作早餐顿食。每日1剂,连用10日。

水蛇蟾蜍粥

水蛇1~2条,蟾蜍2~4只,粳米适量。

剥去蟾蜍外皮,去掉头、爪、内脏,洗净后切小块,剥去水蛇外皮。去掉内脏。放入开水中煮熟.拆肉去骨,再入蟾蜍肉一起放入锅内,加粳米(或糯米)煮粥,调味食。

可治疗皮肤湿疹。每日1次,连服数次。

冬瓜薏米粥

冬瓜30克,薏米50克。

二者同煮为粥。

此方可治疗皮肤湿疹。每日1剂,早晚服用,每7~10天为1疗程。

薏米红小豆粥

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玉米须适量。

红小豆水浸半日,与玉米须、薏米同煮为粥。

此方可治疗皮肤湿疹。每日1剂,早晚服食。

车前瓜皮薏米粥

冬瓜皮30克,薏米30克,车前草15克。

三者洗净一同煮粥,煮熟后拣去车前草。饮汤吃薏米。

此方可治疗阴囊湿症。

桑椹百合青果汤

桑椹30克,百合30克,大枣10枚,青果9克。

上述各味共同煎服,每天l剂,连服10~15剂。

此方可治疗皮肤慢性湿疹。

芹菜煮豆腐

芹菜20克,豆腐30克,盐适量。

共同煮熟,加食盐调味服食.饮汤吃芹菜、豆腐。

此方可治疗阴囊湿症。

此方也可单用芹菜加油盐,同样可治湿疹。

红杞活鱼

枸杞15克,活鲫鱼克,香菜6克,葱、醋、料酒、胡椒面、姜末、盐、味精、香油、猪油、清汤各适量。

将鲫鱼去杂,香菜切成段,葱切成葱丝。锅放猪油烧热,依次放入胡椒粉、葱、姜,随后放入清汤、盐、味精,放入鲫鱼。待烧沸后,将枸杞下铁锅,移文火上炖20分钟,滴入香油即成。

此方可治疗阴囊湿症。佐餐食,饮汤吃鱼肉。

绿豆海带汤(1)

绿豆50克,海带50克。

煮汤。

此方可治疗皮肤湿疹及皮肤瘙痒。

绿豆海带汤(2)

绿豆30克,海带20克,鱼腥草15克,白糖适量。

洗净绿豆、海带,同鱼腥草放锅内加水煎汤。饮汤吃海带、绿豆。

此方可治疗皮肤湿疹。每日1剂,连用1周。

五形人的小满养生

中医的传统理论以五行理念将人的体质分成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人。各种体质的人对季节的耐受性不同,因此调养前应找准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绝对典型的五行人比较少,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理,大多数人可能兼具两个临近的五行体质特点。小满时节五形人的养生要点如下:

1、金形人:减少运动量,润肺最紧要

体质特点:体形比较瘦小,但肩背较宽,方形脸,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

生活调养:早睡早起,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减衣服,防止外邪侵袭而患上呼吸道疾病。戒暴戒怒,以免加重肺脏的功能负担。减少运动量,慎防运动后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饮食调养:可多吃润肺益胃、益气生津食物,如枇杷、木瓜、香瓜、荸荠、甘蔗等。

药膳选择:“玉竹二汁饮”

玉竹二汁饮

玉竹20克,甘蔗克,鲜生姜片15克,冰糖末10克。

将甘蔗去皮,切成小段,与生姜片共同压榨取汁。玉竹洗净后入锅,加适量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与甘蔗、生姜汁调匀,加入冰糖末,待冰糖末溶化即成。

滋养胃阴,清热生津。

2、木形人:莫劳心多虑,多吃黑木耳

体质特点:肤色苍白,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

生活调养:早睡早起,避免劳心思虑,暗耗阴液。可适当减轻运动量,以太极拳等静态运动为主,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饮食调养:可多吃清热养阴生津之品,如绿豆、冬瓜、黄瓜、荸荠、黑木耳、西红柿等食物。

药膳选择:“薏苡仁百合粥”

薏苡仁百合粥

薏苡仁50克,百合20克,粳米克。

上述用料淘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健脾祛湿,清心安神。

3、水形人:忌久居空调房,宜化湿清热气

体质特点:体形比较胖,偏矮,头较大,腮部较宽,腹部较大,肤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发密而黑,怕寒喜暖。

生活调养:避免熬夜以防耗气伤津,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及时增加衣物,避免感受外邪。适当减轻运动量,多进行太极拳等静态运动。

饮食调养:可多吃健脾清热化湿食物,如薏苡、赤小豆、绿豆、白术、茯苓等。

药膳选择:“化湿消滞粥”

化湿消滞粥

鸡内金15克,麦芽30克,莱菔子20克,香附15克,苍术12克,苡米15克,粳米克。

前5味同入砂锅,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再加苡米、粳米按常法熬煮成粥即成。

行气化湿,消积导滞。

4、火形人:睡好“子午觉”,枇杷正当时

体质特点: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性情急。

生活调养:每天子时、午时两个时段的睡眠要保证,戒怒戒躁,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引发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宜选择清晨在公园或河边的林荫道上运动。

饮食调养:可多吃清热、养阴、降火食物,如鲜茅根、玉竹、百合、香瓜、枇杷等,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

药膳选择:“鲜茅根煮猪瘦肉”

鲜茅根煮猪瘦肉

鲜茅根克(干品克),猪瘦肉克。

将茅根截成2厘米长,猪瘦肉切成丝,两味加适量水共煮熟,加精盐,分顿食用,每天饭后服6~9克,1日3次,连用1周。

健脾清热祛湿。

5、土形人:少处阴湿潮地,食宜祛湿健脾

体质特点:皮肤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大腿到跳胫部都生得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

生活调养:睡眠时居室通风,少待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运动过后不可立即饮用冷饮。

饮食调养: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淮山、苡仁、荷叶、赤小豆、香瓜等。

药膳选择:“车前草瘦肉汤”

车前草瘦肉汤

鲜车前草克,猪瘦肉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

将鲜车前草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白术、茯苓洗净,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煮1小时,加味精、精盐即成。

清热解毒,健脾祛湿。

小满饮食重在健脾祛湿

小满过后,雨水多起来,天气闷热潮湿,中医称之为“湿邪”。人体的脾“喜燥恶湿”,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雨季就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因此,从小满开始养生就应以健脾化湿为主。

下面介绍的食谱可供选用:

芹菜拌豆腐

芹菜克,豆腐1块。食盐、味精、香油少许。

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用凉开水冷却,控净水待用。将芹菜和豆腐搅拌,加入食盐、味精、香油拌搅匀即成。

平肝清火、利湿解毒。此菜清凉适口,是适宜夏令食用的菜肴。

冬瓜草鱼煲

冬瓜克,草鱼克,食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冬瓜去皮,洗净切三角块,草鱼剖净,留尾洗净待用。先用油将带尾草鱼煎至金黄色,取沙锅一个,其内放入清水适量,把鱼、冬瓜一同放入沙锅内,先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炖2小时左右,汤见白色,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平肝、祛风、利湿、除热。

青椒炒鸭块

青椒克,鸭脯肉克。鸡蛋1个,黄酒、盐、干淀粉、鲜汤、味精、水淀粉、植物油各适量。

1、鸭脯肉劈成2寸长、6分宽的薄片,用清水洗净后淋干;将鸡蛋取蛋清和干淀粉、盐搅匀与鸭片一起拌匀上浆;青椒去籽、去蒂洗净后切片。2、锅烧热后加油烧至四成热,将鸭片下锅,用勺划散,炒至八成熟时,放入青椒。待鸭片炒熟倒入漏勺淋油。3.锅内留少许油。加入盐、酒、鲜汤、烧至滚开后,再将鸭片、青椒倒入,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几下装盘即成。

温中健脾,利水消肿。

荸荠冰糖藕羹

荸荠克,藕克,冰糖适量。

荸荠洗净去皮,藕洗净切小块。沙锅加水适量,将荸荠、藕同入锅内文火煮炖20分钟时,加入冰糖再炖lO分钟,起锅即可食用。

清热利湿、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白鲫滚荷包蛋

白鲫鱼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

白鲫鱼宰洗净,慢火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鸡蛋煎为荷包蛋状,铲起;起油镬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毫升(5碗量),武火滚沸,下白鲫鱼滚片刻,下荷包蛋,滚沸后撒入适量食盐、胡椒粉便可。

祛湿开胃。

小满时节的十种祛湿食物

小满时节的气候特点除了热之外还有“湿”,湿是指外界环境的湿度大。同气温一样,湿度也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机,影响体内气的运行。要预防湿邪致病,可多吃下列这十种既能祛湿又能加强脾胃功能的食物:

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高梁:有健脾益肾、渗湿止痢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症。

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适用于小便短赤、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脾虚泄泻、扁平疣等病症。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水芹: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消渴引饮以及水气浮肿喘满等病症。

洋葱: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鲫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鲍鱼:具有养血柔肝、滋阴清热、益精明目、利湿行痹的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血枯经闭、乳汁不足、阴虚阳亢、夜盲内障,以及湿热内蕴所致的五淋、黄疸等病症。

以上介绍的食物,除了有祛湿的功效外,还各有特性。我们可根据身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

适宜小满的八段锦

八段锦是古代传统功法之一,能使躯体四肢的运动与调心、调息相结合,具有动作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特点。自隋、唐以来,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

八段锦的运动量不大,但作用却是多方面的。虽四季均可练,但尤其适合夏季练习。很多人在小满前后会强烈感觉到气温的升高,可能会产生心烦、不思饮食等“苦夏”的症状。而练八段锦不会多汗,能使心情平静,有降温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这套功法能改善体液调节系统的机能,加强血液循环,对腹部有良好的按摩作用,能纠正肌体异常反应,所以对许多疾病具有预防和康复作用。

1、两手托天理三焦

两足平开同肩宽,松静自然,宁神调息,舌抵上腭,气沉丹田,鼻吸口呼。两手由小腹向前伸臂,手心向下向外划弧,顺势转手向上,双手十指交叉于小腹前,随吸气,缓缓屈肘沿静脉上托,当双臂抬至肩、肘、腕相平时,翻掌上托于头顶,双臂伸直,仰头直视手背,稍停片刻;随呼气松开交叉的双手,自体侧向下划弧,慢慢落于小腹前,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恢复如起势。稍停片刻,再如前反复练6~8次。

2、左右开弓似射雕

松静站立同前,左足向左横跨一步,双腿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两膝做内扣劲,两足做下蹬劲,臀髋呈下坐劲,如骑马背上,两手空握拳,屈肘放于两侧髋部,距髋约一拳左右。随吸气,两手向前抬起平胸,左臂弯曲为“弓手”,向左拉至极点,如拉紧千斤硬弓,开弓如满月;同时,右手向右伸出为“箭手”,手指做剑诀(即食、中二指并拢伸直,其余三指环曲捏拢)顺势转头向右,通过剑指,凝视远方,意如弓箭待机而发。稍停片刻,随呼气将两腿伸直,顺势两手向下划弧;收回于胸前,再向上向两侧划弧,缓缓下落于两髋外侧,同时收回左腿,还原为站式。再换右足向右横跨,重复如上动作。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3、调理脾胃单举手

松静站立如前,两臂下垂,掌心下按,手指向前,成下按式站桩。两手同时向前向内划弧,顺势翻掌向上,指尖相对,在小腹前如提枪式站桩。随吸气,翻掌,掌心向下,左手自左前方缓缓上举,手心上托;指尖向右,至头上左方将臂伸直;同时,右手下按,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下二手做争力劲,稍停片刻.随呼气,左手自左上方缓缓下落,右手顺势向上,双手翻掌,手心向上,相接于小腹前,如起势。如此左右交换,反复做6~8次。

4、五劳七伤往后瞧

松静站立如前,先将左手劳宫穴贴在小腹下丹田处,右手贴左手背上(女性相反),配合顺腹式呼吸,吸气使小腹充满,随呼气,转头向左肩背后望去,想象内视左足心涌泉穴,并以意领气至左足心;稍停片刻,再吸气,同时将头转向正面,并以意领气,从足心经大腿后面上升到尾闻,再到“命门”穴。随呼气.再转头向右肩背后望去。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5、摇头摆尾去心火

松静站立如前,左足向左横开一步成马步,体正目平,两手反按膝上部,指向内,臂肘做外撑劲。呼气,以意领气由下丹田至足心,意守涌泉穴;吸气,同时以腰为轴,将躯干摇转至左前方,头与左膝呈一垂线,臀部向右下方做撑劲,目视右足尖,右臂绷直,左臂弯曲,以助摇摆;稍停片刻即呼气,意念同上,同时向反方向摇摆,过正中线时开始吸气,动作同上。如此左右摇摆6~8次。

6、两手攀足固腰肾

松静站立,两腿绷直,两手叉腰,四指向后托肾俞穴;先吸气,同时上身后仰,然后呼气,同时上体前俯;两手顺势沿膀胱经下摩至足跟,再向前攀足尖.卷守涌泉穴;稍停后缓缓直腰,手提至腰两侧叉腰,以意引气至腰,意守命门穴。如此反复6~8次。

7、攒拳怒目增气力

松静站立,吸气,左足横出变马步,两手提至腰间半握拳,拳心向上,两拳相距三拳左右,两手环抱如半月状,意守丹田或命门穴;随呼气,将左拳向左前击出,顺势头稍向左转,过左拳瞪虎视远方,右拳同时向后拉,使左右臂争力:稍停片刻.两拳同时收回原位,松开虚拳,向上划弧经两侧缓缓下落.收引左足还原为站式。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8、背后七颠百病消

松静站立,膝直足并,两臂自然下垂,肘臂稍做外撑,意守丹田。随吸气,平掌下按,足跟上提,同时,意念头向上虚顶,气贴于背;随呼气,足跟下落着地.手掌下垂,全身放松。如此反复6~8次。

小满功

从5月21、22日至6月5、6日。每天凌晨3~7时练此功法。

练前务使身正脊直坐好,练时先伴随吸气成十字手势,再随呼气使右手经耳旁向上举托,同时使左手在左膝前向下拄按(并非按地),如此右上左下势,亦闭气用力3次。如此左右各做5遍,即可转为内功静坐。

内功锻炼同前,叩齿、吐纳、咽液。

防治:肺腑蕴滞邪毒、胸胁支满、鼻赤等。

精彩文章推荐

张曼菱:我用生命试出了中医的真伪!大病将愈的征兆,何为暝眩反应?面部望诊七诀歌:目下青黑定有痰!“我强烈请求取缔中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8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