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赐

自然之赐

大地回暖,草木萌动。田野里,山坡上,一些能当作食材的野菜竞相生长,这让我忆起了童年的味道。

软芡,学名鼠曲草。儿时的我们,三五成群,和大人们一起去田畈里挖软芡。一会儿发现一棵绿绒绒的大软芡,小伙伴全都围了过来,小心翼翼的拔起,抖去沙土,放入竹篮后,又各自散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不一会儿功夫,就挖了一大篮筐。拿回家,母亲把根掐掉,只留下嫩尖尖,择洗干净,晾干。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碎,把它们和粘米粉或者糯米粉揉在一起,捏成一个个圆形的粘米粑或糯米粑,有时还做成饺子,里面包芝麻糖,放在蒸笼里大火蒸。我们围在灶边,眼巴巴的等着,揭开蒸笼的那一刻,一个个浅绿色的软芡粑热气腾腾,温润糍软,香味扑鼻。这香味儿,从窗户和瓦缝间飘出,飘散在村庄的上空。

有关软芡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在县城读书的那一年,我生日这一天,母亲和大妈两人来到学校,在教室门口把早晨刚蒸好还热乎的软芡粑和十几个煮熟的鸡蛋,塞到我手里,那印象终生难忘。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了,每年我和妹妹生日这一天,即使我和妹妹不在家,母亲和父亲都会用做粑吃的方式,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来表达他们对儿女的祝愿与牵挂。

地菜,学名荠菜。这种几乎所有人都熟悉的野菜,用来炒鸡蛋,炒出来的鸡蛋,绿黄相间,油酥酥的。馄饨,我们家乡人称之为包面,小时候真难得吃一次包面,吃一次包面,真可以说是大餐,是饕餮盛宴,是总让人期盼的事。春天,用地菜做馅儿,包包面,母亲剁馅儿时,刀落在砧板上,咚咚咚…咚咚咚…那富有节奏的声音,散发着田野的味道,是馋人味蕾的音乐。

三月三前后,地菜开出了一串串洁白的漂亮小花儿,在风中招摇。用地菜花煮过的鸡蛋,不仅有营养,据说还有药用价值,可以去风湿,清火。民间流传下来的迷信说法,说三月三这天,吃菜花煮的鸡蛋,还可以辟邪,小孩吃了防头痛脑热,大人吃了强身健体,耳聪目明。

家乡人的饮食习惯,喜欢晚上吃面。春风沉醉的晚上,地菜下面条,一家人围坐一起,呲溜呲溜,地菜面汤,悉数进入肠胃。我们生活在四季当中,尽情享受季节的馈赠。

在家乡起伏的山峦中,松林叠嶂,每年上半年的四五月份,下半年的八九月份,走进山林,就会拣到一种湖北农村最美味的食用菌——枞菇。

枞菇,有灰色的,也有红色的,呈小伞状,伞沿向里面收缩,伞面是灰白色的,上面满布着星星点点的花纹,背面却像是扇叶一样,密密麻麻地均匀排列着。要是挑对了日子去山里,运气好的话,能碰到整片生长的枞菇,一下子让你拣个蓝满篓满。而且你可以记住这个位置,过些天再来拣,只要没被人抢了先机,一定会再次有所收获。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三五成群,去山后的草丛中,松树下,寻找枞菇,那是一份别样的记忆,承载着儿时的欢乐。

家乡鄂东地区有这样的民谣:“三月枞菇四月鸡,九月枞菇当老鸡。”可见枞菇营养价值很高,能强身益气,理气化痰,老少皆宜,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食用。在我的印象中,吃得多的是红色的枞菇,打汤,下面,汤鲜味美。那味道,叫人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父亲九岁那年,一个雨后的秋日,大家都商议着去拣枞菇,于是他逃课了,和村里的其他几个稍大一点辍学在家的伙伴,一起去山里,那次还拣了不少。到了下午,没想到老师居然来家访了,询问没去上学的原因。父亲把自己拣到的一大堆枞菇拿给老师看,老师不仅没批评父亲逃学,反而抚摸着父亲的头说,“你这个伢儿真有用,拣了这么多好枞菇”。老师来一次不容易,我的爷爷奶奶感激老师,一定要把老师留下来吃晚饭——枞菇面。

饥荒年代,野菜能救命,救民众于水火。地菜菇,外形像黑木耳,多长在雨后湿润的山坡,塞塞肚子,不成问题……除了野菜,油树皮,剥下来,烙脆,或者烤焦,舂成粉,筛下细粉,做成油树粑,是寻求活路的无奈之举。

我的童年,粗茶淡饭,并不缺吃少穿,不是为填饱肚子不得已去寻找野菜。把野菜做成食物,是自古至今的传承,是在追求一种来自田野和自然的风味,是对平时主食的点缀或辅助,是人们农闲时的安然自得。

山乡田野,不仅孕育了四季美景,而且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如此广泛的食材,满足了我们精神和物质的需求。人类对于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可以是享受,更要心怀感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8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