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保卫战之攻坚谋略知己知彼,主动出击发

随着大家防癌普查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不少女性朋友(也包括极少部分男性朋友)检查出了乳房肿块,这些肿块往往没有什么症状,按压没有什么感觉,加上现代社会过快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多人往往将其忽略甚至完全置之不理。

但根据中国癌症报告显示,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趋于年轻化,其发病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榜首,发病率为22/10万人的平均水平。面对这些骇人听闻的数字,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乳房肿块呢?是做埋头鸵鸟、自欺欺人、投鼠忌器?还是如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终日?这些做法都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知己知彼,主动出击!既然吹响了保卫战的号角,我们就要讲究谋略——追历史、查现状、观未来。

追历史

这里所说的“追历史”,主要指的是追溯自身及家族的既往史,分析自己是否属于乳腺癌患病的高危人群。乳腺癌的高危人群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曾患乳腺导管或者乳腺小叶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乳腺小叶原位癌;(2)曾行胸部放疗;(3)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

哪些乳腺癌可能是遗传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首先明确家族亲属的分级:一级亲属包括父母、亲兄妹;二级亲属包括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三级亲属包括表兄妹、堂兄妹。

那如何判断乳腺癌遗传风险的高低呢?对于一级或二级亲属,需符合以下至少一项特征:(1)男性;(2)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3)发病年龄≦45岁;(4)有1人乳腺癌发病年龄≦50岁;(5)有1人患有2个乳腺癌病灶(双侧乳腺分别发病、或单侧乳腺多个病灶)且首次发病年龄≦50岁;(6)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病史。对于三级亲属,须符合以下特征:有≧2人(其中至少1人发病≦50岁)患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

此外,还需注意分析自身的生理和生活方式,初潮年龄早,从未生育或者第一胎生育年龄较大、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肥胖和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包括吸烟)和电离辐射等环境因素,均可影响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进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结合上述危险特征和因素,在发现乳房肿块之后,认真对自身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高低进行大致判断,低风险人群尚不能除外乳腺癌可能,更何况是高风险人群呢?!我们要提高警惕,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从战略上给予早期部署,尽快到乳腺肿瘤专科就诊,打响保卫乳腺第一战!

查现状

既然吹响了保卫乳腺的号角,那么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武器进行斗争。这里所说的“查现状”,主要指的是明确乳腺肿块的性质,做出合理的判断。可以选择的武器包括乳腺超声、乳腺X线(俗称乳腺钼靶)、乳腺增强磁共振、穿刺检查术。乳腺超声和钼靶使用较为广泛,筑起保卫战的第一道防线;乳腺增强磁共振灵敏度更高,与超声、钼靶相互补充,筑起第二道防线;穿刺检查术则是终极大BOSS,能够拨乱反正,拨云开雾,是明确肿块性质的金标准。

1

乳腺超声

乳腺超声技术具有无创、快捷、重复性强等优点,能清楚地显示乳腺各层软组织及肿块的形态、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的改变。并且,超声检查没有放射性,可适用于任何年龄,尤其是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的乳腺检查。对于钼靶检查有困难的肿块(如致密乳房或乳房边缘部位肿块),超声可作为弥补检查手段。

检查前准备:乳腺超声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如怀疑乳腺增生,最好在月经干净后1周进行检查;对有乳头溢液患者,检查前应避免挤压导管,充盈的导管可利于查出溢液原因;检查前应避免乳腺导管造影和穿刺活检,以免造影剂和出血影响诊断结果。

2

乳腺X线(钼靶)

乳腺钼靶,全称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其所使用的X线为“软射线”,与胸片有所不同,钼靶辐射量更小,对正常人群可忽略不计(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酌情考虑),简便易行,且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留取的图像可前后对比,不受年龄、体形的限制。乳腺钼靶可以检测出查体触摸不到的乳房肿块,特别是对于大乳房和脂肪型乳房,其诊断性可高达95%,对于以少许微小钙化为唯一表现的乳腺癌,凭借乳腺钼靶能被早期发现和诊断。

3

乳腺增强磁共振

乳腺增强磁共振灵敏度高,常常作为超声和钼靶无法鉴别后的选择,作为补充检查措施,尤其对于隐匿性病灶有优势。不过因检查设备要求高、价格昂贵,不作为首选武器,但对于高危人群(比如携带有BRCA1/2基因突变),强烈推荐使用该必杀技。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

上述三种武器——乳腺超声、乳腺钼靶、乳腺增强磁共振,均属于影像学检查手段,这三种武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最终殊途同归——对乳腺肿块进行BI-RADS分类。BI-RADS分类,全称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是基于影像学评价体系,对乳房肿块进行良恶性的预判,共分为7类:

0类:需要召回,结合其他检查后再评估,提示检查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够完整。

1类:未见异常,恶性的可能性为0%。

2类:考虑良性改变,建议定期随访(如每年一次),恶性的可能性为0%。

3类:良性疾病可能,但需要缩短随访周期并适当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每6个月一次),恶性的可能性为0%~2%。

4类:有异常,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病变可能,又分为:

4a类:倾向恶性可能性低,恶性的可能性为2%~10%。

4b类:倾向恶性可能性中等,恶性的可能性为10%~50%。

4c类:倾向恶性可能性高,恶性的可能性为50%~95%。

5类: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几乎认定为恶性疾病),需要手术切除活检。

6类:已经由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

4

穿刺检查术

乳房肿块穿刺检查术,是在超声设备的引导下,将穿刺针准确置入肿块内,获取组织进行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因为有超声的保驾护航,能够实时监控肿块以及穿刺针的位置,有效避免了穿刺检查所带来的组织和血管损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不少人常常有这样的顾虑:如果肿块一旦是恶性的,穿刺检查是否会造成肿瘤细胞的播散?是否会刺激肿瘤细胞的加速生长?首先,目前穿刺所使用的穿刺针已经进行了改良,在针芯的外面加上了保护套,这一改进可以使穿刺针在肿块内完成取材后,立即被保护套封闭起来,避免“拔起萝卜带起泥”的效应。其次,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构筑起一道强大的防御防线,能像清道夫一样,将“异己”的变异细胞进行清除,大大降低肿瘤细胞播散的风险。再次,穿刺的进针点和针道走行是结合手术切除进行综合考虑的,所以大可不必谈及“穿刺”而色变。

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进行肿块的穿刺检查呢?一般来说,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超声、钼靶和磁共振)经过系统评判后,考虑BI-RADS分类为4b、4c及5类的肿块,需进行穿刺检查明确性质;对于4a类的肿块,若考虑存在乳腺癌的发病高危因素或短期内变化明显,亦可考虑进行穿刺检查。

穿刺检查的结果,包括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细胞学是指通过对获取组织进行涂片染色后,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初步判断肿块细胞的良恶性。病理学是指通过对获取组织经过特殊、复杂的处理流程,判肿块的良恶性,并可结合免疫组化进行鉴别和分型,是诊断肿块性质的“金标准”。基因检测是指通过高科技手段,测定肿瘤的基因变异信息,指导精准治疗。

观未来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无论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我们国内,乳腺癌的死亡率逐年降低,生存率在逐年提升,这得益于乳腺肿瘤综合诊疗手段的不断革新,以及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治疗理念。据统计,乳腺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话,5年生存率可高达98%。因此,建议广大女性朋友要学会定期自我查体(育龄期女性应选择月经来潮后第7~14天进行),养成定期筛查随访的良好健康习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到乳腺肿瘤专科门诊就诊,根据乳腺肿瘤专业医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处理。

大连医院肿瘤二科(乳腺肿瘤亚专科)成立于年,学科带头人李曼教授,入选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理事、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在她的带领下,肿瘤二科已发展成为一支集乳腺疾病的预防、保健、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解救治疗于一体的专业防治团队,与中医院、医院、解放军医院等国内顶级乳腺肿瘤专科密切合作,并承担多项全球和国内的药物临床试验,引领辽南乃至东北地区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新高度和新篇章,为广大乳腺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文:肿瘤二科徐岭植

专家出诊信息

李曼主任

出诊地点:中德肿瘤中心D座一楼乳腺肿瘤专科

出诊时间:每周一、周四全天

赵金波教授

出诊时间:中德肿瘤中心D座一楼乳腺肿瘤专科

出诊时间:每周二、周三、周五全天

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7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