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共用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观看众多好看视频 http://www.shcymc.com/2020/hongguanjingji_1114/26319.html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時空變換,似流水淙淙而去,物與人皆在這時間流離隨之蕩漾,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當天地來到清明的時候,我們也迎來了暮春時節。春天就要結束,尤其是長江中下游的春天,真的很短暫。面對即將結束的春天,萬物又有何表現呢?看看此時的三候就知道了: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這三候實際上是我們古人在觀察大自然時找到的三個代表性事物,都代表什麼呢?代表“陽”。春天是陽氣生髮的季節,到此時天地陽氣已經壯大了,所以梧桐開始開花,古人認為桐木能感受天地陽氣,所以用桐木做琴瑟。田鼠是陰類,此時天地陽氣開始盛大,於是便變化成鴽鶉,而鴽鶉是陽類之鳥。虹則是陽氣升騰與陰氣交會,太陽照在雨滴上形成的。古人的這些解釋是科學的嗎?當然,有些是不正確的,比如田鼠化鴽,但對於陽氣生成的解釋是有科學根據的。自然萬物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其中“生”就是陽氣產生,“長”就是陽氣長大,所以《黃帝內經》講到“春夏養陽”。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自然界來到“清明”時節,天地之間可謂玉宇澄清,花紅柳綠,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物各歸其屬,一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景象。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正是修身的好時候。首先要把握哪條原則呢?《黃帝內經》有雲:“其氣不清則欲暝。”這個“清”指的就是正能量。如果我們心中沒有充滿正能量,那麼你的狀態就是“渾濁”的,你就不會處在清靜清醒的最佳時刻,欲望會佔據你的心靈,主導你的活動,你的心靈之眼就看不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子。《荀子》裡也講:“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正因為你的內心沒有正能量主導,所以做事就會變得十分浮躁甚至急躁。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安安定定地把它做完,而且很不專心和細心,所以不會做成功。當內心不定,就容易碰壁,越是碰壁越是看不清自己,最後導致惡性循環,一事無成。內心要修煉正能量,要能定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個什麼狀況,再體察外物,這樣從思想至外在就能達到“清明”的狀態。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第二個原則就是要儘量摒棄私心貪欲。萬物都是按照天地規律來行事的,不會貪多也不會損少,故而能達到清明的境界,而人類對大自然是予舍予求,最終會陷入到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所以,我們每個人在這個時候要控制內心的私貪,要讓自己進入清靜的內在世界,這個內在世界是真正的清明,從而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律。在兒童、少年、成年、老年這四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兒童的心靈是最為純潔的,也是我們嚮往的心靈狀態,所謂“保持童心”,而其他三個階段或多或少受到的七情六欲的侵蝕,因此我們要修煉自我,減少不必要的私心貪念,讓自身清明,順應自然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有一句話說得好:“心清則意正,意正則智明。”當你“心清意正”了,處理事物就是非常“聰明”了。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第三個原則是要有一顆包容之心。天地萬物都在一起生長,依照天道生存,並不排斥,而會包容,因為萬物明白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命運共同體”。既然都在同一藍天下,那麼沒有必要爭個“你死我活”,反過來想怎樣才能彼此促進,共同生長繁榮。所以,我們人類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包容的心,不要走極端,對待任何人要平等,拋棄自我的偏執和局限,達到明理、明智、明心的修身目標。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第四個原則最是關鍵,就是要有感恩。老祖宗為什麼要在清明節前祭掃祖先呢?因為在生機勃勃的春天,感受自己和萬物的成長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用在此時再恰當不過,這是我們民族在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不會斷絕的根本原因之一。清明祭祖,不僅僅是對祖先的尊崇,更是後代對先人的一種感恩。而且這種活動,必須是長輩帶著晚輩一起,舉行一場莊嚴肅穆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上我們用簡單的香燭告慰祖先,並向他們彙報自己在人間的得失。我自小跟隨父母大人到先祖墓前祭掃,每每都聽到父母在檢討自己的德行功業,他們的敬畏之心讓我也深受感染。清明祭祖,在兩廣一帶的民間是非常重視的,老百姓認為這比過年還要重要,祭祖之時家族中人不能缺席,因為缺席就是對祖先的大不敬。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當然,我們講的“清明”不是專指清明節那一天,應該是節氣的十五天之內,所以不能只在那一天做好自己啊,要從那時起做好一年,做好一生才行!那麼清明時的養生又該如何呢?一句話,仍是“養陽為主”。先從食療講起。清明時有一種叫“鼠曲草”的野生植物長得非常茂盛。“鼠曲草”在我們長沙稱為“水膩子”,它是一種菊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40釐米或更高。鼠曲草葉互生,下面部分像湯匙形,上部線狀倒披針,先端圓鈍或微尖,整株有白色茸毛,葉片的性狀與鼠耳特別相似,所以有些地區的人稱之為鼠耳草。它有藥用價值,根據藥典記載它作用較廣泛,可以用在鎮咳、祛痰、治氣喘、支氣管炎等方面,但是老百姓主要是用它來做青團子吃。有這麼幾種做法:有的是將新鮮的鼠曲草搗爛與麵粉拌勻揉和,製成團子;有的是將鼠曲草的莖杆搗爛榨成汁,跟麵粉一起揉和製成團子。青團子是蒸出來的,它的成品油綠油綠的,吃起來十分糯軟,清香撲鼻,老少鹹宜。據說,吃青團子可以祛風濕。不過我家不是這樣做的,我母親喜歡把鼠曲草伴著麵粉烙成餅,那餅也是糯軟充滿清香,吃一口,滿口的的“媽媽的味道”。在清明節時還要常喝五穀粥。五穀粥就是用麥子、高粱等五穀,再配上少量的玉米粒、黃豆、花生米、紅棗等雜糧,加水用小火煎熬。熬出來的五穀粥香甜可口,吃了既飽肚又可以起到益肝健脾、溫陽補虛的作用。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清明時節天氣開始暖和了,我們說春季是陽氣生髮的季節,所以要到室外進行適當的活動。室外春光明媚,我們沐浴著陽光,心情自然舒暢,同時呼吸新鮮空氣,舒展筋骨,採納自然之氣來提升自身的陽氣,這樣身體就會強健。“春捂秋凍”,春捂是必要的,但溫度過高的時候可以適當減少衣物,不可捂出一身痱子出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去郊外踏青,因為踏青不僅能讓人暢達心胸、心情變好,還能使人的氣血通暢、鬱滯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強體防病。
天明地清,心清意正
清明時節,修煉自身品德,注重養生,使陽氣壯大,讓我們的身、心、意達到“清明”的境界,來迎接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