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除了祭祖你知道清明节还可以做什么呢?
今天,就让小编为你细数清明节的那些事!
上坟扫墓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似乎这一天更适合怀念,拜祭先祖,追思逝者,发出“人何时长寿”的慨叹。
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争次第,
牵掩彩绳斜。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蹴鞠当场二月天,
香风吹下两婵娟。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万人齐看翻金勒,
百步穿杨逐箭空。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记载,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植树
白头种松桂,
早晚见成林。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踏青可怜踏青伴,
乘暖著轻衣。
踏青又叫春游,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加上三天小长假,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你们都去哪春游了啊?
青团子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因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
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细腻的豆沙馅儿,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坯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地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的青团子,就在眼前了。
清明果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
馅儿有豆腐干和韭菜的,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也有包成饺子样但更精致些的,那褶皱的花边一个个碧绿剔透,美丽极了。
清明五色饭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清明菜、荠菜等。将需用草药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枣糕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往外张扬。
清明,是中国美食传统中最好的时节。“春雨惊春”尚嫌早,大地刚刚萌动还略显一丝春寒料峭的单薄,到了谷雨又花红柳绿,错过了萌寐之初的最美年华。甚至,清明成了一个界限。比如茶,“清明前”最佳,到谷雨就差了一截,到了立夏就只能弃之不闻了,比如艾草、马兰头、春笋、荠菜、枸杞叶……都是过了这一时节便大打折扣的美味。
心理测试超准~一个手势看穿你是什么人:请伸出手,握拳,看看你是下面哪一种?
进入乐享龙港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白癜风治愈后复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