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农历二月初二了,我们最爱说的一句就是“二月初二龙抬头”,卷耳的老家会在二月二吃鼠曲粿,老人说以前饥荒时候粮食不够,鼠曲草成了人们的救命草,咱厝人就在鼠曲草正嫩的季节采摘加粳米制作而成。
鼠曲草
鼠曲粿
言归正传,各位小伙伴,龙抬头的传说和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大家知道吗?
下面就让卷耳带领诸位小伙伴们穿越历史,去了解“龙抬头”的前世与今生吧!
节气: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龙抬头”的传说
提到“龙抬头”,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尧王。
传说尧王的父亲是帝喾[dìkù],母亲是庆都,尧王的母亲一直为没有儿子而苦恼,因此经常真心实意地到神母庙求子。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醒来后就怀孕了。
到了来年二月初二这天,天空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在这异常的天兆之下,孩子降生了,他就是放勋。放勋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成为了尧王。每到二月初二,尧王都会同百姓一起耕田,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习俗,流传了下来。
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龙抬头”的前世
除了神话传说之外,真正的历史究竟是如何的呢?
据史料记载,唐朝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迎富贵”的日子,要食点心。宋朝在这一天要举办御宴活动,活跃气氛。但此时都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直到元朝时,才明确二月二是“龙抬头”。《析津志》中描述元大都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龙须”,食“龙鳞”,包“龙耳”,也就是面条、大饼和饺子,是不是很有“龙味”?
到了民国时龙抬头也就成了二月二的俗称,传承了祖辈的习俗。比如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妇女为孩童剃头,意取抬头之意。
“龙抬头”的今生
穿越历史的时空之旅已经结束,
那现如今流传下来的习俗都有什么特色呢?
龙抬头这一天的饮食仍以龙为名,
不同地域兼具各自不同的民俗特色。
比如在饮食方面,
吃面条叫吃“龙须”,
吃水饺叫吃“龙耳”,
吃米饭叫吃“龙子”,
吃馄饨叫吃“龙牙”,
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在习俗方面,
各地也多举行与龙相关的民俗表演。
那特别有代表性的都有哪些呢?
习俗一剃头
剃头又称理发,但与提头同音,与抬头同意。
因此,小伙伴们有机会还是要剃剃头,
好让自己“龙气”加身,一年顺利。
习俗二吃糕
北方等地,人们多有吃炸糕的习俗,
而江南地区保留着吃“撑腰糕”的习俗。
习俗三吃“龙鳞”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天吃春饼,春饼象征着龙鳞,
还要在春饼里面加上各种鲜香爽口的盒子菜,
那滋味一定回味无穷!
习俗四吃咸粥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
咸粥以糯米、葱、蒜、虾米、海蛎等为原料,
煮成的咸味稀饭。由于二月二咸粥源于清理、
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
体现了福州人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虽然体现的是勤俭持家的传统,
但咸粥的味道真的很赞!
习俗五舞龙
二月二是山西的“青龙节”,
山西在这边庆祝活动很多,
比如:踏青、挑龙尾、揭龙皮、
啃龙骨、社火秧歌等等,
热闹非凡。
二月二农事
除了介绍这些习俗之外,还要给小伙伴们提个醒儿,因为过了二月二,惊蛰就来了,“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在老家,不服老的长辈们将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劳作,比如耙地、浇水、追肥和剪枝桠等等。
水稻春播技术要点
春管春种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年春季播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1、旱育秧:秧母田选择向阳的蔬菜地或旱地,按1:10-15的秧本比备足秧田,翻耕炕土,精细整地或免耕并施足底肥,分厢作畦,厢面宽1.5米。
2、塑料软盘育秧(强化栽培和优化定抛栽培技术选用):选择向阳肥沃的蔬菜地按秧本比1:40即可,筛备细土亩本田70—80公斤盖种。
旱育秧和塑料软盘育秧,都采用“旱育保姆”包衣。方法是:将滤去水分的备用稻种倒入盆中,按1公斤“旱育保姆”包衣2.5公斤谷种的比例放入“旱育保姆”,立即搅拌均匀,并及时播种(包衣谷种易结饼,务必及时播种)。催芽播种后用清水将苗床浇湿,淋透,以保证充足的水分利于出苗,早播和中晚熟品种必须实行保温育苗,出苗后及时观察长势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追肥补水。二叶期可喷施多效唑,控苗促蘖,培育壮秧。
3、机插育秧: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PH值在5—6.5的蔬菜地或旱地作苗床地。切忌选择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板结、碱性和杂草多的土壤做苗床。秧本比1:80-。
二、适时早栽栽足基本苗
水稻移栽根据前作收获期、水源情况、机具和劳动力情况而定。蔬菜、食用菌等早栽田块,实行强化栽培方式的,叶龄在3.5-4.5片;机插方式的,叶龄在4.5-6.5片;小苗定抛方式的,叶龄在4.5-5.5片。小麦和油菜田收打后实行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优化定抛及时抛栽,秧龄控制在50天以内,移栽期越早越高产。移栽期最迟不能超过5月25日。
1、强化栽培:规格35×40,单窝3苗呈边长为10厘米的等边三角形,亩植窝。单苗无分蘖栽双株。
2、优化定抛:行距8寸,退窝4-5寸,分厢定抛、均抛,亩抛1.5-2.0万窝。其中,早茬口1.5-1.8万窝。
3、机插秧:一般稀插密度为每亩1.45万穴,中密度为每亩1.65万穴,高密度每亩1.87万穴。
三、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
根据耕地质量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进行科学施肥。施肥原则:总氮量10-13公斤,N:P2O5:K2O的比例为1:0.5:1,采取前稳、中促、后重施肥法。氮肥中30-40%作底肥,30-40%作苗期追肥,15-20%各在拔节期和倒二叶期追施作保花保穗肥;钾肥中,底肥占30%,晒田复水后在拔节期施70%;磷肥全部做底肥。
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重点在水稻秧苗期防治青(立)枯病、叶(苗)瘟和蓟马、蚜虫、一代螟虫等。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将适时发布预测预报,农民及种植大户、专业合社可到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了解病虫防治信息。
整理于网络
责编:卷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