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fen
春分
风轩红杏散馀霞,
堤草青青桃欲花。
寒食清明看又近,
满川烟雨乱鸣蛙。
--明.倪瓒
又值春分,寒食清明看又近。
长居都市,远离农耕,感受时令节气不免迟钝,只有当网页朋友圈微博里突然由图片送来一片盖戳风景,才让人对季节的阶段性变化有点印象。城市套路深,四季恒温的写字楼,超市冷柜里的大棚菜……城市文明把生活打包妥帖,恒温恒湿恒定标准。
但,春天来了,万物野长生机勃勃的春天,
带着不被驯服的野味
来到城里的餐桌上,撒点野。
春雨,枝头,田间,山野,
荠菜、野藠、马兰头、
香椿芽、朴籽叶,苦刺心
……
四面八方的泥土里
高高低低的枝头上
野菜,
把春的心意夹藏在菜市场
赴你一碗一碟一盆之约。
挖荠菜
广泛分布在长江南北的荠菜,一沾春水,就漫山遍野、杂田沿路,卷地而来。紧贴大地的叶片呈莲座状放射生长,叶缘羽状缺刻,在潇湘地区,多称“地菜”。
生为岭南人,在小学课文读到《挖荠菜》的时候,未能想象荠菜的美味,以为野菜必然粗糙难咽,只因作家寄情而记为美味。拜现代物流南北贸易的发达,这味温带田间的野菜,十数年前,终变成亚热带菜市场的奇货。第一次吃,感觉恍如一股田野微风掠过身心,清香隽永。此后百吃不厌,每年定时,如约寻味。
实在爱吃,就想问有否种植,四季可得?
长江流域的朋友们笑了:这菜野得很,哪里需要种植?时候一到,田野路边,想不见她都难!后来,也曾买过长得蓬勃肥绿的荠菜,叶茎长而味淡,好似泡沫箱养出的白菜苗,估计就是种植的,味淡乏味。虽聊胜于无,终归让人更加惦记,那股不被驯服的野味。
二月的菜市场里,会吃荠菜的菜蓝子,当选择叶色深绿墨绿、羽叶缺深的荠菜,样子长得虽然坎坷,不及种植的修长秀美,却最是美味。荠菜头香味十足,切不可弃。洗净泥土,细细剁碎,或清炒,或肉炒,入豆腐汤、入饺子馅。
待到农历三月三,荠菜开花结籽,湖南等地的妈妈们,就会惦记给家人煮一碗“地菜煮鸡蛋”,吃了一年不头疼,腰好腿好身体好。
念野藠
与长相严谨的荠菜相比,野藠显得过于不修边幅。
间杂在野草里披头散发的野藠,也叫薤,或作荞。腌制过荞头,酸中带甜,口味奇特,类似糖蒜,虽然不是谁都好这一口,但也是四季出席百姓饭碗的常客。
我的朋友里面,定居加拿大的秋水最惦记野藠。每年野藠正当妙龄的时候,秋水就会定时在群里数念,促使我们急急去菜市场,看看野藠上市了没。从小不爱吃腌制荞头的我,以前对野藠视若无睹。却在近年被她催促成一个野藠初级爱好者,每遇必汇报,又因此掌握腊肉炒野藠这种美味菜肴。
有时,食物是一种看不见的坐标。我们慢慢向左向右向中看齐,不曾约好,却因某个人的缘故,开始爱上吃某种食物,任由味蕾引领,最后定格成一种不需言表的默契和亲近。
摘枝吃叶
比起地里头长出来的野菜,香椿芽属于飞在枝头,身价显得矜贵。
近日听闻有地方一斤(克)香椿卖到元,网友编出个新名词,曰“香椿自由”,对应财务自由之意,说是要放开肚皮吃香椿芽,没点财力别惦记。
其实香椿芽不宜多吃。据我母上大人传播的各种中医理论,像春笋香椿芽等这样春天里的发物,尝鲜即可,不可吃多,否则容易各种上火躁动不安。想想也有道理,一棵树经冬待发,铆足劲,集中输送能量到了枝头,却被人类掐尖,塞入口中,还想放牛一样实现牛嚼牡丹自由,既无节制,又缺思考。
春天万物生长,欲望无止的小虫抵不住诱惑,不知节制地吃啊吃,古人看了一眼,丢出来一个字——“蠢”。
广州的菜市,今年香椿芽刚上市不久,眼下约80元一斤。香椿芽脂香浓馥,只需买一两,开水略焯,做凉拌豆腐或者香椿芽炒鸡蛋,都是智慧含量很高的菜谱,宜遵古法制。至若香椿过季,那些个盐腌香椿芽,实在毫无香气,徒留其名,不吃也罢。
95年前的年,周作人先生写了一篇散文佳作《故乡的野菜》,里面说到浙东民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马兰头作为和荠菜齐名的野菜,也极具一种高辨识度的清香。春天里,去吃浙菜或徽菜,谁能没翻菜谱就先点一份香干拌马兰头的,隔座人就会略略侧目侧耳,好似听见乡音一般,像是老乡接头的暗号。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作黄花麦果糕。”周作人先生说的黄花麦果糕,看描述就是江浙一带清明时节作的“青团”。现在当地人多称鼠曲草为清明草。
青团网上很多人卖,包的馅有甜有咸,著名的苏州青团是甜的,而浙江台州地区的青团则包竹笋鲜肉,味若潮州笋粿。
地处岭南之南的潮汕地区,早在春节前就去野地里采集鼠曲草,取嫩芯白绒,做成鼠曲粿。亚热带的植物早早发芽,春分前后,草估计是老了因此不吃了,人们把主意都打到了叶子上。“清明食叶”是潮汕人千百年来达成的食俗共识。比起北方只能打香椿树的主意,这里可以吃的树显然更加多样化。
(上图:潮州桑葚粿摄影:识食务)
朴籽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嫩叶摘下来捣汁入粘米粉,就能做成朴籽粿。
桑树叶子也娇嫩可口,除了捣汁做成桑葚粿,掐几片嫩叶子焯一碗猪肝汤,给家里的读书郎吃一碗,清肝明目,祝福囡仔能把书册读通明白。
苦刺树的叶子过了清明节就老了。
带刺儿的玫瑰不好惹,带刺儿的苦刺嫩叶芯是潮州老饕们的心头好。一小锅汤,几片瘦肉,嫩叶一焯,微微苦味,食后回甘。打小谁也不会吃个够,老人一早告诫:“此物凉血,尝鲜即可。”
像香椿芽这样的树叶炒蛋换成潮州版,一般就是苦刺心炒鸡蛋。潮汕美食家张新民老师对它每遇必买:“苦刺其实是五加科的植物白粿,别名三加皮或三叶五加,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理气止咳之效。我对这种野菜是每遇必买,通常与精肉及猪肝同煮,或剁碎后煎蛋,滋味比俗称真珠花菜的白苞蒿更加浓郁,苦甘中略带橄榄的清香。”
近年有人将苦刺心切碎加入猪肉丸,肉丸上碎碎点翠,看着好像自带环保绿色认证,很是让人有胃口。
吃一口野生春天
春光好,老少无欺,贫富均沾。
趁着春风,吃一盘草,或者一碟叶子,
和野生的春天约个会,
何尝不是一种简单美好的仪式感?
触摸真切鲜活的春天,
除了看花,去看野菜
去菜市场,逛逛。
更多识食务文章:
一个潮州人的自白好食人家减肉肉!美食达人手把手教你做风靡欧美的低卡贝果餐桌上的椿分·不时不食正月初七,跟潮汕人一起来吃七样羹过年过节,为什么潮汕人要食粿?
旧相食
陈三姑的菜头粿
识食务者
真吃货!
小食欢迎各位亲踊跃赐稿
这不是一个人的小食代
这是属于大伙的小食界
识食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