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菊飘香寄乡思
“三月三,采水菊,做米粑。”这是宿松县当地流传很久的民间习俗。每逢清明节临近,春暖花开,家家户户都要走进田野、山头和荒滩里,寻找一种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外形似平展菊花的绿色野生水菊,采摘回来后,和着米粉一起做成米粑食用。
3月27日一大早,家住宿松县陈汉乡别河村的陈志中,带着妻子朱干英提着挎篮,上山采摘水菊,这个季节正是水菊生长旺盛的时候。“小时候,记得一遇到闹饥荒,为了填饱肚子,母亲总是会带着孩子们,到山上挖野菜充饥,那时吃得最多的就是水菊、苦菜和马兰。”陈志中说,现在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野菜更是不吃了,但是每到清明时节,人们都会采摘水菊做米粑。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旧时传说农历三月三是“鬼节”,这天晚上,许多野鬼会出来游荡,摄取人的魂魄。人们正是吃了水菊粑,才能够将魂魄牢牢吸附在身体里,不让野鬼靠近。这里取“粑”的谐音,也有控制粘附的意思。因此,当地人把水菊粑也称作“打鬼粑”。虽然这种说法带有迷信色彩,但水菊粑作为民间的传统美食,一直流传至今。
“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呈灰色,叶片柔嫩,外表有一层软软的绒毛,四五月开纤小的黄色花。”陈志中说,采摘的时候需要认真鉴别,才不会弄错。忙活了两个小时后,他们夫妻俩采摘了满满一篮子水菊,高高兴兴地回家做起了美味。只见朱干英仔细地掐下水菊上部嫩绿的茎叶,反复洗净后捣碎,再渗入到比对了糯米粉的籼米粉里,加上热水和适量的细盐,混合到一起,揉成面团,包上粑心,做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米粑,接着放到垫上粽叶的蒸笼里,用大火蒸15分钟左右,锅上开始冒出了热乎乎的蒸汽,香气慢慢四溢,满屋子渐渐充满着水菊的香味。
“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叼,对粑心也十分讲究,粑心多是用葱蒜酱干腊肉,放入姜、蒜、辣椒和咸菜一起炒香,装盘备用,也有农妇用粉丝、干萝卜丝、瘦肉加上葱末做馅。”陈志中说,包上粑心的水菊粑味道更鲜美。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有的家庭用粑印子印成寿桃形、圆形、六方形等形状,还有的做成小鸭、小鸟的样子,真是用尽心思。
如今,水菊粑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对故乡的思念,对健康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放下农忙,一家人一起采水菊、做水菊粑,分享美味,享受团聚的欢乐。祭奠扫墓的时候,也不忘带上两个水菊粑,恭敬地供奉在先人的墓前。在外地务工的宿松人纷纷感叹说,每到这个时候总是情不自禁想起水菊粑,那是永远无法忘却的家乡味道。(孙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