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ldquo痰证rdquo与

为什么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储)痰之器”?如何针对“脾虚生痰”导致的“痰证”选方?请试从“藏象学说”角度阐述相关机理,并对所选方药稍作分析。

NO.1理论论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句话拆开看,其实也很有意思。

“肺为贮痰之器”,主要是指痰浊停聚于肺,导致肺失宣肃,出现咳嗽、咯痰。

肺中的痰浊,常有二个成因:一则来源于脾,即“脾为生痰之源”,也就是说“脾为痰浊产生的源头”,脾主运化,运化食谷,运化水饮,食谷不化成食滞,水饮不化成痰浊,多见于“脾虚生痰”,常为“土不生金”的表现之一;二则来源于肺,即“肺为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肃降失常,津液输布障碍,停聚于肺而成痰浊,多见于“外邪袭肺”。

痰浊停聚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同:

1

痰蒙清窍常致头晕、目眩。

2

痰阻咽喉常致梅核气。

3

痰蒙心神常致神昏、神乱。

4

痰浊阻肺常致肺失宣肃而咳嗽、咯痰。

5

痰浊中阻常致胃失和降而脘痞、呕恶。

6

痰滞胞宫常致带下量多、不孕。

7

痰结肌肉常致瘿瘤、瘰疬、乳癖、肥胖。

8

痰滞经络常致肢体麻木、言语謇涩。

9

痰浊内盛,停滞舌面,常致苔腻。

10

痰浊内盛,浊邪壅滞,常致脉滑。

痰证范围较广,有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等等,针对“脾虚生痰”,“参苓白术散”是不错的选择。

NO.2方药浅析

此处选一首治疗湿痰的基础方(二陈汤),稍作浅析。

二陈汤

NO.3参考资料

印会河,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

音频:医家门徒

图片:山人文字:山人

谢谢聆听,谢谢阅读,谢谢







































白癜风偏方快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2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