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天地澄清,长夜永明。
桃芳菲,桐始华。
红杏开时,雨润郊原,草木柔绿。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明而洁净,
故谓之“清明”。
有关清明的习俗,指路去年的推送??
今年我们来专门聊聊食俗吧大兄弟们!
来来来跟我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清明美食
?ω?`)
1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甜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3
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省泰宁县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4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5
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浮生三事,吃吃吃。
每一口都是四月的馈赠。
但是!!
比吃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印象·清明活动啊哥!
印象·清明
??本次属于线上活动,4月5日-4月7日转发说说并在自己转发的说说下评论以下内容(三选一)
官Q,即可参与活动:1、摄影:画面能凸显清明节特征,可适当配以文字描述。
2、绘画:(1)描绘自己眼中的清明风光,拍照上传,如归家途中、扫墓、踏青的所见之景,取名并解释其内涵;(2)也可以是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印象绘画。
3、书法:使用硬笔或毛笔书写有关清明的诗词并拍照,文字配上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