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是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却少为人知。下面小编来科普一下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区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等同了起来,在同一天过。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寒食节吃什么?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下面就罗列几种流传较广的“寒食”,看看是不是也有你家乡的味道。一、青团以艾蒿叶挤汁和面,加豆沙、蜜糖为馅儿,或者单独合拢成团,上笼蒸熟即可。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在青团中包裹豆沙、咸菜等。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其口味甜香、软糯。二、清明果以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的清明果,有着“以压时气”的作用,传说是为了解决历史上由北方迁徙至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而制。制法与青团相似,形似蒸饺,有甜咸馅儿之分。三、油炸馓子《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描述:“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寒具不是指食具,指的是寒食节要吃的东西。油炸馓子,历史悠久,是一种汉族面食小吃,用上等麦子磨的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均匀一致,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丝套环的黄脆脆的馓子。四、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子推馍一个重约一斤,用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工具,以及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制出“子推馍”,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用旺火蒸出。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清明节寄托了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子推馍”加深了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五、凉面凉粉卤菜冷菜贵州老辈人提起清明节的吃食,大多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或锅魁加卤菜、凉菜一类,沿袭的也是不举灶的风俗。六、广西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是布依族、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其主要食材是糯米、紫番藤、黄花、枫叶、栀子,合而蒸之即成。七、荠菜饼荠菜饼的做法以煎为主,属咸鲜味,主料为荠菜。俗话说,“三月三,荠菜赛灵丹”,“春食荠菜赛仙丹”,荠菜富含叶绿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味道清香,鲜嫩可口。八、青精饭青精饭又称乌米饭,是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寒食节的食品之一。原为民间食品,唐代即有,盛行于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已成习俗。九、润饼菜润饼卷是春卷的一种,流行于台湾、福建地区,又称润饼、嫩饼菜,这是一种比春卷更为古老的吃法。福建和台湾一带的家庭在清明节时会以润饼皮此来祭祀祖先,之后家族成员围据一桌,食用者挑选自己喜爱菜色加上花生与糖粉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是属于福建台湾一带家族聚会的重要饮食。十、摊黄儿在子洲县淮宁河川及其它一些地方,有寒食节吃摊黄儿的习俗。摊黄儿是一种风味独特的烙制食品,又名黄煎,也有人称其为摊馍馍。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十一、寒食粥寒食粥品类良多,常选用当季可食用花草调味,较常见的有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麦粥等。“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节(古代的节令之一,在清明前一天)。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他就像一个过客,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节日,大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滋润了清明。最后以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来结束本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