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我是小泰泰()
■文:小草图:张赢之
春天,就像一个魔法师,用她纤细的手掌温柔地抚摸过大地,一夜间千山万坡野菜开。田间地头里、山坡小路上,兀自冒出许多青青葱葱的小东西。他们样貌平常,甚至有些寒碜,可是千百年来,总会有人发挥奇思妙想地变着法子的吃。
清明时节雨纷纷,山脚下、溪边、村前屋后、田间岸边一种叶片灰绿色长满银绒毛的野草,纷纷探出黄色的小脑袋,漫山遍野地散落,怡然自得的生长着。它是鼠曲草,也是一种相思草,让人想起已驾仙鹤而去的亲人,在清明节洒下泪花点点。让游子想念故乡,想念亲人,念叨着鼠曲草散发出那种青草的滋味。
印象中的清明是个属“阴”的日子,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这是一首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用伤感悲情的诗句,描写了清明墓祭时的悲凉情景,思念故去的亲人。因而每到清明,泰顺人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清明果的食物,用来祭祀先人,这种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果最重要的一份情感调味剂就是鼠曲草,淡淡的青草香,浓浓的相思情。虽然是野草,但人们深深地明白,任何一棵田埂上的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在自然朴质的敞开中,万物内部奔涌不息的生命之流给人以精神的滋养。而顺心而食,随心地吃,是对自然与生活的坦诚,世间真味并不在大鱼大肉里,而在于怎么在平淡里吃出鲜嫩、幽香和清雅。
清明前后是鼠曲草生长旺盛的季节。许多人会到山间里采摘鼠曲草,只摘下刚刚形成小花或是没有开花的,因为这样的鼠曲草才没有粗纤维,否则捣出来的胚子没有弹性,口感也不好。
在制作清明果的过程中,首先要将鼠曲草洗净晾干,放入捣臼中,捣碎后放入糯米粉,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反复翻捣,直到鼠曲草全部均匀地融入到糯米粉中就可以了。
不过现在村民家里很少有捣臼,他们选择了简单的办法,直接拿到加工年糕的店里去加工。
清明果做得好不好吃,馅至关重要。最常见的馅儿是鲜嫩的竹笋、三层肉、萝卜干丝切丁,放入虾皮、葱花、盐、少许酱油,搅拌好备用。清明果里面放什么馅、放多少量全凭自己的口味。
包清明果和包包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似乎更精致些,取少许胚子,滚圆,用双手做成半圆形,用大拇指捏胚子,不停地转动,等胚子成碗状后,就可以将馅放进胚子,然后收口,区别是收口时没有包子的褶纹。
最后将包好的清明果的底下贴上一张柚子叶或箬叶上笼蒸,时间大约在半个小时左右,如果米团不会粘到筷子上,那就算熟了。
蒸熟的清明果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绵绵的,糯糯的,如果馅儿的油汁沁到皮外,润似膏脂,嚼起来更是有一股特别的香味。
在泰顺,清明给祖先上坟时,除了带鞭炮、香、纸钱、蜡烛、肉、酒外,还要带上清明果等祭奠先人。不过,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祀的意义了,在泰顺,这种用鼠曲草制成的糕点,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和特色小吃。
清明果又叫青团,有着许多的传说、饱含的深意,但最真挚的情感不过是一种家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总会想起一家人亲手制作清明果的温馨画面,在心中感概又是一个家人团圆的日子,便格外思念家中的亲人和家乡风光。也思念那一株田野中的鼠曲草、那一块古旧的石捣臼、那个一起包清明果的午后。
往期回顾
米面层
地瓜粉
薄饼
肉丸
泥鳅汤
酸辣糊
九层糕
腊兔
什锦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