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福建各地的习俗各有不同,但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点,那就是特色清明小吃——清明粿。
清明粿,其实就是将鼠曲草或艾草碾碎后,掺入糯米粿中搓揉至均匀,加入馅料包成粿状蒸熟即可食用。
鼠曲草:原名:鼠麴草,别名:菠菠草、佛耳草、软雀草、蒿菜、面蒿等,拉丁文名:GnaphaliumaffineD.Don为菊科、鼠麴草属植物,一年生草本。
艾草: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
永安艾粿首先把梗米浸泡十小时。然后把泡好的梗米水煮开,捞起,把梗米放入石臼里撞压成团,放入蒸桶里。蒸半小时,然后捞起放入石臼把米团舂压成烂团后,加入晒干磨好的艾草粉。弄好后包馅,馅有甜的和咸的两种!咸的是用五花肉,豆干,春笋。香菇等炒出来的,甜的是由花生,豆,磨成粉,加白糖制作的。
泰宁暖菇包清明节来临,泰宁每家都要做的就是这种叫“暖菇包子”的小吃。暖菇是由泰宁话音译过来的,其实就是鼠曲草。上山扫墓时,带些暖菇包子作为祭品,还会配上茶。
建宁暖菇糍建宁人喜辣,做的暖菇糍除了有豆沙甜馅的,还有用笋丁、腊肉、香菇加些辣椒的咸馅,尝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尤溪艾粿尤溪的艾粿有些是不包馅料,直接放在模型里压制成块,到时蒸或是煎了吃都很美味哦~
三明的清明粿状似相同,至于其中滋味,只有您亲自来尝,才有更深的体会~
说起清明,还有很多小吃值得一试,在此小编也给您介绍几款咱大“胡”建的清明小吃。
泉州、厦门吃“润饼菜”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宁德吃“乌稔饭”乌稔饭是清明食俗,而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包括福州、宁德两市,两地方言同属闽东语。狭义的闽东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俗称)是畲族聚居地。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莆田吃“清明龟”“清明龟”是莆仙一带最具特色的节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然后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做成龟状,放入蒸笼蒸熟。古人说龟与凤、龙、麟合称四灵,故“清明龟”寓有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卷”也是用面粉加工成约三寸长的长方形面块,当中压一条小线,蒸熟后这条小线会自动展开恰似书卷的形状,上面印着“红花”,预祝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