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时分,潮汕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是习俗中花朝节的时间。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这个时候吃什么好?湖北省大别山中罗田及英山一带花朝节时会将野生鼠曲草扎碎与糯米粉粘米粉混合成面团,黑芝麻加白糖拌匀做馅,做成圆饼再用微火烙制而成一种节日食品——软萩粑或蒿菜粑。蒿菜粑,又叫粉粑、清明粑、绵菜粑,是黔东和湖南湘西自治州百姓喜爱的一种食品,也是祭祀祖宗的一种常备佳品。
软萩粑
绵菜粑
鼠鞠草,也有叫鼠曲草、鼠麴草的,音都相同,只是“鞠”字写法各异。鼠鞠草,俗称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绵菜、米菜、荠菜、地菜、香芹娘、菠菠草、佛耳草、软雀草、蒿菜、面蒿、清明菜、水萩等、田艾生于我国华北以南大部分省区,常见于路旁、田野、草丛中。
鼠鞠草
同样用鼠鞠草和糯米制作的还有江浙地区的清明果[1]或青团[2],川东[3]和重庆的清明粑,贵州的黄草粑,在江西人们又称之“清明粑”、“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福建宁化、福建浦城等地也有清明粿。安徽也有类似的食品[4]。
清明粿
青团
当然还少不了我们广东潮汕的鼠曲粿(guǒ),也称茨壳粿,广东潮汕地区的汉族传统小食之一,潮汕民间年节祭祖一般都会有鼠曲粿。
鼠曲粿
其制作工艺其实是在糯米糍粑上添加鼠鞠草和馅料,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5]
十八、鼠麴和粉以厌时气
是日,取鼠麴汁蜜和粉,谓之龙舌?,以厌时气。
有意思的是我们看到清明果(鼠鞠草糯米糍粑)的分布范围比脱胎于此的糯米糍粑为窄。
糯米糍粑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如广东北部、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云南、山西等地。而清明果只分布于浙江、四川、贵州、重庆、湖北和湖南湘西、江西、福建、云南、浙江、江苏。下面一个图表给我们一个直观的印象。
分布图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传统习俗和食物都是无法借文字传播的。传播范围和其学习难度成反比,如果搭得上宗教和或政治的便车则可传播到更大的范围。所以相对容易制作的糯米糍粑比清明粿传播更广,同时由于清明果加入鼠鞠草,其传范围又受鼠鞠草分布范围的限制。同时其变异层度也和技术难度成正比,因为有比较专门的工艺,就比较容易产生变异,如我分析过的足球和跳房子游戏,跳房子的画法就因为比单纯的踢球困难而产生格种变异。所以我们会看到糯米糍粑通常都是无馅料的,而且形状比较单一。但是清明粿类的食品除了各地会加入不同馅料,而且所用的草也有不同,除了鼠鞠草,还有加入艾草的,同时其形状也不尽相同。所以习俗的传播当然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技术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