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林至宝,西泠印泥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泠印泥

非遗

印泥是书画艺术创作的专用印泥,是钤拓印谱的特殊用品。“西泠印泥”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三人,根据篆刻、书画艺术创作的特殊需要,共同研制而成的专业印泥。“西泠印泥”迄今有年的历史,与西泠印社的篆刻创作、手拓印谱一起被奉为“印林至宝”。西泠印社早期所拓制的各种印谱,均使用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自制印泥,故此,取名曰“西泠印泥”。

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西泠印社总干事韩登安、韩君佐夫妇等对“西泠印泥”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印社成立印泥制作中心,西泠印社社员理事茅大容先生、曹勤等人继承发展西泠印泥制作技艺,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先后研制出硃磦、丹顶、朱砂、金桂、金碧、牡丹、光明、缨绶、榴花、仿古等三十多个品种,还研制出古法纯手工宫廷、宣和等印泥。

西泠印泥主要由三种原材料配合制作而成:1、天然植物蓖麻油:经过三年以上的天然氧化和提炼;2、艾绒:用上好的天然植物艾叶手搓而成;3、朱砂(硫化汞):用传统的水漂法提炼成硃嫖、硃砂。经过晒油、选砂、飞朱、研朱、制艾法、印色法等上万次的手工调和,即为成品。

西泠印泥是一门密不外传的独门技艺,选用上等朱砂、野生艾草、鼠曲草,以及十年的蓖麻油等稀缺材料。一方上好的印泥,冬不凝固,夏不渗油,即使再小的印文钤在纸上也是清晰传神。无论是火烧还是水泡,都会有其纯天然的朱砂印色存在印面上。

“西泠印泥”系手工制作,不仅制法独特,且选料精良,品质超群,印泥以色泽醇厚沉着、颗粒细腻、调匀且不渗油者为上品。

西泠印泥色泽古雅,质地细腻,夏不渗油,冬不凝固,浸水不褪。用“西泠印泥”钤盖的印章,不粘毛,不铺边,不渗油,字口清晰,凹凸质感突出,对篆刻刀法的还原性强,尤其是篆刻中最为精细的铁线篆,仍然能够清晰、完整的予以再现。百余年来,“西泠印泥”新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艺林名士的赞誉。

坊间“一两黄金一两泥”的说法,不仅仅指一方好泥来之不易,也代表着西泠印泥的特色产品“黄金印泥”。

西泠印泥是知名而独特手工艺品,除供应国内广大书画爱好者之需外,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西泠印泥”已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了文人雅士互相馈赠的国际文化礼品。

釆用“西泠印泥”手工拓制的各种印谱作品,其中包括:西泠八家印谱,西泠印社藏印(上下)、西泠印社藏铜印、西泠印社留痕、西湖胜景、吴昌硕印谱、徐三庚印谱(上下)、西泠印社藏、沙孟海印谱、王福庵印谱、西泠四家印谱、西泠社历任社长印谱、晚清民国六家印谱、西泠印社四创始人印谱等上百部经典印谱。

印泥是实现金石篆刻艺术的载体,“西泠印泥”制作技艺既具有独特性,又富含文化价值。年,西泠印泥编入世界著名传统手工艺产品;年,“西泠印泥”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年,“西泠印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产品,“西泠印泥”随着西泠印社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声名远播世界。

文章来源:网络,有修改。如有侵权,请致函即删。

欢迎原创投稿,稿酬从优。

往期精彩回顾

虔诚之心,塑造敬畏千年的灵魂

台山大江传统家具制作技艺

阔不过尺余,所织尤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10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