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力行小青团里的大感悟

寒冬刚过,清明已至。清明节有一种必不可少的点心——清明团子。这种食物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加入鼠曲草的青团在抚州方言里叫“涩泥”团子。

“以前摘野菜加到团子里,是为了增加食物分量,抵饱用的。现在吃青团,已经是一种习俗、传承了。青团由过去的温饱食品转变成现在的奢侈时尚品,由此说明,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大伙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水溪村的王婆婆,今年75岁,已经有50多年做青团的经验了,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人慕名请她帮做青团。她还经常叮嘱周边的年轻人,要珍惜前人给大家创造的幸福生活,也要努力给后辈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清明团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情怀吧!”戴东村干部纪文慧告诉小编,家里的长辈年纪大了,不方便做,她就想学着自己做给他们吃。得知水溪村有人会做清明团子,纪文慧立马上门“拜师学艺”。她一边向王婆婆学习如何调配各种比例、放食材的时间顺序、以及揉搓的技巧,一边倾听王婆婆讲述他们那个年代和党有关的故事。纪文慧表示,学做团子还能听到党的历史,说明党的惠民行动是全覆盖的,当大家品味青团的时候,皆不可忘怀党恩,同时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并且学史力行,一定将党史学习融入岗位实践,提升自我工作能力,为老百姓做好事干实事。

捏一小坨面团,不多不少揉七下,就成了可以果腹的食物。王婆婆揉着它,从少女变古稀,青团见证了太多的故事。村里的路从泥巴变成水泥,走夜路从摸黑到亮化全覆盖,夜生活从无到有,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细节,正在一点一点更新“载入”。

清明从寄托哀思到走向新生,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忧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更有落到实处的行动。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8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