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某某,女,28岁。年1月28日初诊。
主诉:双侧乳房肿块、经前胀痛半年。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不经意间触及双侧乳房散在肿块,常于行经前出现双侧乳房胀痛,经后疼痛减缓。经多方治疗,病情反复,经人介绍,求诊于吾师门下。刻下:双侧乳房散在囊性肿块,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触痛明显。经前乳房胀痛,经后痛缓,平素情志抑郁易怒,月经提前,经期延长(10天左右),带下色黄,量多,胸闷,眠差,胃口一般,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弦。乳腺彩超示:双侧乳腺增生表现,BI-RADS:2类。乳腺数字化钼靶示:双侧乳腺中度导管扩张增生症。
处方:逍遥散方加减。
当归12g赤白芍各9g柴胡9g
茯苓15g苍术9g香附12g
黄柏12g鸡冠花15g白果10g
合欢皮20g扁豆12g地丁草15g
丹皮9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嘱其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刺激之品,并调畅情志。
二诊(.2.5):乳房胀痛减轻,带下黄中带红,量减少,睡眠好转,仍有心烦,舌质淡尖红,苔薄白,脉弦。予上方去苍术、合欢皮、扁豆,加郁金9g、丹参10g、栀子9g、陈皮9g。续进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19):乳房胀痛基本未再发作,自觉乳房肿块缩小、数量减少,白带无异常,偶有心烦,舌质淡,苔薄白,脉微弦。予上方去白果、黄柏、地丁草;加佛手12g、青皮9g、生地12g、知母12g,再进14剂,煎服法同前。药后患者病情稳定,乳痛消失,诸症悉平。守前法调服2月余,患者复查乳腺彩超提示未探及明显结节,月经周期和经期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再复发。
按语:乳腺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据调查约75%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其多发于25~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周期性疼痛、乳头溢液,且肿块随喜怒消常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月经不调等。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本病与机体冲任气血、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本案为肝气郁滞兼脾虚湿热蕴结证。肝藏血而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气郁结而致冲任失调,气滞夹痰、瘀血凝结而成乳癖;厥阴肝经经脉布胁肋循少腹,经气不利,故见胁肋乳房胀痛、胸闷;经前冲脉气血充盛,郁滞更甚,乳络不畅,故见经前乳胀明显;肝郁化热,上扰心神,故见眠差;脾虚冲任不固,不能统摄经血,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均可见月经前提、经行时间延长;脾失健运,痰湿内停,蕴而生热,流注于下,固摄失司,故见带下色黄、量多;脉弦亦为肝气郁结之征象。
吾师治以疏肝健脾为主,以清热、化湿、散结为辅,方用逍遥散为主方加减。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赤白芍同用,和血通络,柔肝缓急;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此二药与当归、白芍同用,刚柔相济,散收结合,顺应肝体阴用阳之性;茯苓、苍术、扁豆燥湿健脾;黄柏、地丁清利湿热、解毒散结;鸡冠花收敛止带止血;白果甘苦涩,善收涩以止带下;合欢皮解郁安神;丹皮清泻肝热,活血化瘀。此乃肝脾同调、气血、湿热并治之方。
二诊时患者乳房胀痛减轻,带下色黄中带红,为肝经郁热,脾虚湿热蕴结,损伤络脉所致;心中烦闷,为肝失疏泄,郁热扰神之象。带下量已减少,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去苍术、扁豆;睡眠好转,故去合欢皮;加丹参凉血清热,调经止痛;栀子、郁金清心除烦、凉血止痛;陈皮健脾燥湿,理气散结。
三诊时患者乳房胀痛基本未再发作,自觉乳房肿块缩小,数量减少,白带已恢复正常,故去白果、黄柏、地丁草;偶有心烦,故加佛手、青皮增疏肝理气止痛之功;生地、知母养阴清热凉血。患者守方服药后诸证皆除,病告痊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